读到一则分享,其中写到:
“在某些人群里,你是值得的;在某些人群里,你是不值得的……你,还是那个你。
那个你,要把心力用在值得的地方。”
读到一则分享,其中写到:
“只要出观点、出结果、出结论,
必须跟事实、跟原因、跟论证。
这是人类思考的天性!”
“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只给了结论,别人就会想问为什么。这是大脑天生的反应。”
读到一则分享,其为一链接,该链接里面的内容包括:
“建立边界感的16件事
1、我愿意帮你,但不能帮你完成整件事。
2、我无法负责你的情绪,这是你该负责的事。
3、我不同意你的见解,但可以尊重。
4、我知道你的情绪不好,但这不表示你可以对我恶言恶语。
5、我现在需要独处时间,希望你能离开。
6、我希望与你聊得更深一些,如果你觉得不适我会退回来。
7、不管我们多么亲密,希望你还会说“谢谢”和“对不起”。
8、我不会刻意打听你的私事,但如果你愿意说,我愿意听、并保守秘密。
9、我可以选择不把东西借给你,若我借给你,你应该懂得要按时还回。
10、 我很开心得到你的建议,但请不要替我做主。
11、 虽然你是我妈妈,你也无权来删除我的好友。
12、 我关心你,但不会借此控制你的生活。
13、 我可以有和其他人不同之处,请你懂得尊重。
14、 我所不喜欢的,如肢体接触、言语暧昧,希望你懂得尊重。
15、 我清楚知道别人对自己做什么会让自己难受,并懂得拒绝。
16、 我有能力将别人和自己分开,有能力选择不被别人影响。”
读了老何写的“以乔治.奥威尔命名的广场”,其中写到:
“然而,他在西班牙看到的是一场内战中的内战。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简称马统工党。奥威尔加入马统工党的民兵组织,可他对西班牙左派阵营内部的派系斗争一无所知,他在西班牙打仗不多,却见识了残酷的政治斗争。他在前线喉部中弹,差点没命,从医院拿到退伍文件后,和妻子目睹了马统工党的同志被关押、被杀害,他们自己也险些遭到逮捕和处决。夫妇二人侥幸逃出西班牙后,奥威尔体会到了政治运动的残酷——当极权发展到恐怖的地步,就会发生扭曲的事件。觉醒的奥威尔,从此以后,至死反对极权主义。他后来写到,“西班牙内战和1936年至1937年间发生的事件改变了态势,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如何。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这次血与火的经历,促成了他后来写出《动物农场》和《1984》这两部重要作品。”
翻一本书(“罗摩克里希纳传”/(法)罗曼-罗兰著;梁海翎,章恬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其中写到:
[作者在面向西方读者的序言中写到:]
“我个人并不相信只有一个人格化的神,尤其是一个悲苦之神。我相信,在所有的存在中,在所有的欢乐和悲伤中,在一切生命形式中,在人类乃至宇宙中,存在着唯一的永生的神。创造在每一刹那发生,宗教永远没有完成态,它是永不停息的行动,是努力奋斗的意志,是蓬勃涌动的活泉,不是污浊停滞的一潭死水。”
“若能一心一意毫不畏惧地追求真理,并真诚地愿意为此付出一切代价包括牺牲,我便称其为宗教。因为宗教是一个预设的信仰,是人类最终的灵性追求,高于个体生命,高于现存社会,甚至高于人类的整体生命。”
“最神圣的河流,是源自灵魂深处的那一条,它蕴藏着原初之力,从岩石、沙土和冰层中奔涌而出,我称之为宗教。”
[作者在面向东方读者的序言中写到:]
“我在所有的存在中看到神。最伟大的人也只是太阳的光芒在滴滴露珠中的清晰的折射而已。”
“我会在大河中继续前行,从最初的源头到最后的入海口,一路心存敬意。神是源头,神是过程,神是终点。让我们在这条大河中,在大大小小的支流中,在大海中,感受完整的、涌动的、伟大的、鲜活的、无处不在的神。”
[作者在书中写到:]
“是人的圣洁让某个地方变得神圣,一个地方怎么可能净化一个人呢?神无处不在,神就在我们之中,生活和宇宙都是神的梦。
不要争执教条和教派的不同,世间只有一种宗教。百川归海,让每一条河流都自由流淌吧。大河会顺着山坡,依据地形、季节、温度,在奔流中冲刷出自己的河道。都是同样的水在奔流,奔流吧,奔向大海。
人对罪的感知是灵性发展最初级也是最低级的阶段。要考虑习惯的力量:若一个人不停说我是个奴隶,最后他可能真的成为奴隶;若一个人不停说我是个罪人,最后他可能真成了罪人;若一个人不停说我是自由的,最后这个人可能就是自由的。束缚是意识的束缚,自由是意识的自由。”
“意识是最重要的,意识自由,你便自由,不论在森林里,还是在俗世间,你都是自由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之路,只要能诚恳坚守自己的路,余下的事就交给神吧。你只需迈步向前,充满信心。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个人的体验。先有体验,后有相信,信仰在体验之后,而不是之前。
一个致力于内在世界的人,必须对自己的感官有绝对的控制力。
不执(完全无私),就是超然地去行动,既不期望行动的回报,也不恐惧行动的惩罚,无论这回报和惩罚是在今生还是来世。
他(指罗摩克里希纳),否定个体救赎中的利己主义和没有真爱的慈善;目标是点亮每个人心中那盏慈爱之灯。”
“去工作,但不是为了你自己。
每个人都有内在的神性,日常生活就是人的宗教。
或许,正是他(指罗摩克里希纳)的点醒,帮助这些人去完成他们的使命。”
“他(指柯沙布)将所有宗教比喻为一首宏大的交响曲,每一件乐器都有不同的音调、音域和特点,但却能合奏出同一首赞歌。
他(指罗摩克里希纳)说,你应该把这祝祷词(每时每刻想到神,每时每刻膜拜神)换成“每天向神祷告两次,每天向神祭拜两次”,说你真实会做的,不要对神说谎。”
“信仰的转变往往发生在那些活跃且精力充沛的人身上,而不是那些擅长在深刻的精神沉思中与灵魂交锋的人。
他(指达亚南达)拒绝内心情感的流露,也缺乏阳光和平的一面,但他将自己强大的能量、坚定的信念和雄狮般的气度注入了印度慵懒的身躯里,用英雄般的语言告诉这个被世俗绊住脚步、极易屈服于命运的民族:灵魂是自由的,行动是命运的创造者。他大刀阔斧地清除特权和偏见,为印度人树立了榜样。
他创立的圣社,主张一切个人和民族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他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他最不能容忍贱民所遭受的不公,在为贱民争取权益方面,比任何人都更加积极热心。
他在改善妇女状况的改革中同样慷慨勇敢,这在印度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最后,圣社纲领的第八条“传播知识,驱散无知”,在印度的教育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事实上,在印度民族意识重生和觉醒的时代,他是最为直接有力的行动者。
在我看来,他是印度的守夜人。他的优点同时也是他的弱点。他一生以行动为使命,以服务国家为目的,但对于一个视野不够广阔的民族来说,有了行动力,有了民族独立,也许就够了。”
(插入:这一段,说的不是本书的主角,却给到我一个清楚无误的指示:去更多地了解一下达亚南达这个人。)
“都是同一个事物,只不过名字不同而已。人们追寻的是同一种存在,只不过情状、秉性、名称各有不同而已。让每个人都遵循各自的道路吧。只要真诚热切地想认知到神,只要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就一定会亲证到神。
吉瓦即湿婆,谁还敢怜悯他们?不是怜悯,而是服务。服务。应该如服务神一样服务人。”
(插入:“应该如服务神一样服务人”是一个很有力量的指示。一如书中写到,他(指辨喜)听到师傅说出这句的时候,他说他要把这一句,向全世界宣示。
这一句,与另一句“在每个人身上看到神”的意思相同,但清楚无误地给出了人在与人相处时,在言行举止上,更具体的要求。)
[昨天,今天]
早上,读到某人的一则分享。看到时,眼前一亮。这就是那种超验体验吧?昨晚的什么时候,在小屏幕上散步,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某人好久没有分享了,他该多点分享。若不是有那时的一念,就不会有这时的欢喜。好奇的总是:那一念起时,那一念也在他那冒出吗?
早上,走在廊道上,遇见谁的爸爸正在往外走,看那样子,像是要去跑步。问一下,还真是。这几天也有遇到他的,在不同的时间点,看到时,或有点头,但没有开口。稍前,刚走进小区,遇见谁的爸爸正迎面走来,看那样子,他是去开工。问一下:你现在这么早出门?他笑笑:是啊。这几天也有遇到的,感觉他出门提前了半个钟。
早上,在那棵枯树上看到了动静。先看到:那个鸟巢的附近稍上方的位置站立一只椋鸟。后看到:下方站立另一只椋鸟。然后,下方的上升,在枝条上跳跃着,它的路线处在上方那只与鸟巢之间。然后,上方的那只,展开翅膀飞走了,飞起的那会叫了一声,有些轻的。然后,上去的这只,跳进鸟巢,张望了一会,出来,朝另个方向飞去。我有些好奇这两只的关系,我猜的话那巢里应该趴着第三只。
早上,在隔离岛上,等待着前方弯道的交通指示灯变绿,好从斑马线上通过。从右侧来了一个骑行者。盯着看,是位女子。在搜寻着是否以前见过,好像就是昨天见到的那位?料想着她将在弯道上通过,她的头往左扭过来,然后她骑上了隔离岛。看得更清楚一些,对于她就是昨天所见到的,更加确定。刚才所见的那副面容,忘了。
或者说,一点都记不起来了。其实,下次再遇上,她处在骑行状态的话,我想我能认出她来的。昨天,是我在走着,见她骑过来,起初没把她当成骑行者,只是一位骑自行车的人,看她骑得很慢的样子。然后,开始想到她是骑行者。然后,站在桥上看着她前去,更远处有我先见到的那位骑行者,他正在接近那个弯道。看上去,两个人速度接近,怎么会先前觉得她骑得很慢、这会又觉得她骑得不慢?
以前,也见过一位女骑行者的,不属于那个大部队,不戴头盔,有着长长的辫子,在脑袋后面摆动。那就是她了,以前见到的,昨天见到的,和今天见到的。也许,这只是我的一个误会,这猜测看上去似能自圆其说,暂且当它是真的,直到进一步的消息确认或修正。
早上,你出来吃早餐,我先已经吃完了。你吃了两口,说了一声:怎么这么烫?我听了,无名火升起:你觉得烫,就别吃,先去收拾书包。你站起,离开了。我看着你的碗,去厨房取来另一个碗,腾了一下,顺带用勺子搅拌了几下,然后走开,站在阳台往外看看。
那会在厨房的时候,正是火烧得最烈的时候吧。心想着,这你也嫌烫,干脆从明天起,让你改吃凉的好啦,面包加牛奶,全是没温度的。心想着,这你也嫌烫,也没有规定你的早餐就该爸爸妈妈给你预先准备好,干脆从明天起,你自己伺候自己好啦,你爱吃啥吃啥。
你出来了,吃了和平时一样多,不多不少。我们出门了,时间和平时几乎一样,不早不晚。递给你一根香蕉,你做出一副作呕的样子,我跟着做出一副作呕的样子,表情更加夸张。笑过了,你吃你的。先前生气那会想到的:今早你自己去,我懒得跟你一起走。
也像曾经烧起过的火,无影无踪了。走到天桥上,那个跨越两个管辖区的桥面,在中间有一道界线,界线的西侧和东侧各属一方。奇了怪了:西侧的桥面上满是烟头,今天,昨天;东侧的桥面几乎没有烟头,今天,昨天。像见到两个人:一个够勤快,一个够慵懒。
这当然只是一种推测。属于我的误会的可能性很大,比如:西侧这边够热闹,停在上面的人多,这些人留下的剩余物多;东侧那边够冷清,停在上面的人少,这些人留下的剩余物少。这推测,需要进一步的消息来确认或修正。如是,昨天看到的作用于今天看到的。
站在天桥上,在傍晚,看到过不只一次了,地面上站一位男子,从大门里走出来一位女生。远远地,这男子举起左手,然后那女生脸上有了笑。然后,她走近了他,转过身去,让他把书包接过去。然后,她跨越横在两个人之间的栅栏,她跟在他后面,匆匆走开。
这一次,我看得更完整。因为他的车就停在眼前。他把后边的侧门拉开,把书包放进去,她跟着钻进车里。他走去前面,钻进驾驶位。车开走了。我看到副驾驶位是空的。我好奇的是,她怎么不选择坐在前面,她爸爸的右手边?那样子的话,两人一路上好说话。
你个同学感冒了,在家。你们班上好些同学这样,超过了百分之十。她妈妈拿到了这次的作业,上面写着:语:1、默诗,2、练字。她给我留言:“默哪个诗?练哪个字?”我去问你,你说她有课本啊。我说你来写吧,把手机交给你,晚点,你把手机还给我,我见到你写的:“默诗是默第13课的唐诗五首。练字就是写随堂练字本的第10课和第13课。”有些好奇:你记下的作业是否也像那样模糊?
模糊,和清晰,只是相对的。那样记下只要自己明白就是清晰的,那样记下若是传递给到别人就是模糊的。那样记下只是为了自己用的,那样就足够,那样记下还要为了别人用,那样就不够,就不免要让别人生疑。给别人的,不能只是自己理解、别人还要猜。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
---2023年09月20日
===
(以前写的文字,在20220802的这个早上,想起来要以卷积的方式与新的文字交织在一起。过往随文的附图,就不去管它了,去掉好啦。对于自己而言,最有味道的,始终是文字。一天一篇吧,读一遍,修订下错别字(若见到)。)
拂拭尘埃(二六四) 2021.03.16
阳台上,茶花几朵,在开。屏幕前,正在读一篇文章时,电话铃响。你笑着说,你上次把事先约好的见面给忘了。你问这会我的时间。回你可以,牵着小黑出门。上一次你说的地方不清不楚,这一次你说了一个幼儿园的名字,你在那边上的公园,我跟你约好一个很具体的地点。
之所以知道那个地点,是因为以前和她去过那里,我们在那,玩了好久的水,一年前的事了。想一想,和你没见面,有几年了。还好啦,去到那个位置附近的时候,只见到一位年轻女子坐在椅子上,正翻着屏幕,虽然那背影久不见,还是可以推测出那只能是你了,朝你打声招呼。
等你转过身来,两相对照,很快就切入了熟悉的氛围。边走边聊吧。随你。走多了,要找个地方坐下来聊。随你。坐了好一会之后,你说太晒了,去到边上阳光不到的草地上。随你。我说我要听你的故事的,在我说了一大通作为我近况的一些交待后,你说下次吧,你来讲故事。
你说你要讲那些你结识的那些小孩的妈妈们的故事。好的。你已经起了一个头,其中一位写的一篇文章。坐在边上听,听你讲她读的那本书里的情节,听来挺感动的;你又说了她写了一段对那作者的推测;你再说了她写了一段她自己的感触。你叙述的很好,讲得可谓神采飞扬。
你是觉得她那样写,你觉得很好,你是建议我或许可以借鉴她的写法。怎么说呢,我没有说出的,在肚子里念:你说第一段的时候,我很感动;你说第二段的时候,我没感觉;你说第三段的时候,我跑开了。写东西,是个很私人的事情。你猜我写东西或许只是给我自己看。接近。
我告诉你了,我会写今天和你一起。但我面对你的时候,我根本无从预料,等我坐下来写的时候,什么会浮现在脑海里。那浮现出来的很大可能被写出,那暂时没有浮现的,也许事后会想起要写,也许事后也不会想到要写。就像日常接触的很多有趣的事,因为涉及别人的私密。
只能是搁到一边,看看以后可以解密的时候,还有没兴趣再写。等到和你走开了,我会想起:在那些我们共事的日子里,发生于我们周边的那些日常事,当时自己是觉得很有趣的,以今日之眼光,很值得一写的。等到时光流转之后,曾经的有趣早已消散,连回忆都懒得去触动。
我看着边上的那条道,在你讲你的儿子们与你的互动情节时。你说:如果你独自走到前面去了,他们觉得不开心了,他们会留在原地,或者,领你退回到原地,从那再来过一次;这还算好的,更甚的时候,他们会在原地大哭大闹,连让你退回原地再来过一次的机会,都不给你。
我说你讲的这个,我会写出来。后来,在那条道上,我发现自己的捡狗屎的塑料袋,掉了。回头,发现它在道上。道上来了几辆车,等它们先过。最后一辆压在了那塑料袋上。砰地一声响,袋里装着的好些个塑料袋全都炸出来了。赶紧过去,将它们捡起,你也过来,帮我一起。
这是我们两个一起做事的一个情节,大概就是这次与你见面,我留下的最感动的一个画面。之所以会这样,和昨天读到的一则分享有关:有个老人在路上,钱掉了,风吹得到处都是,路人们纷纷过来帮他一起,他最后是分文未损。这里面有什么呢?跟法律无关,无非基本人情。
之所以要提到法律,是因为你一只脚踏在了成为律师的道上。这也是我们约着见面的一个由头,然后所聊的,大多与此不相干。大多,我们在聊,自己这一代如何与在长大的下一代好好相处。你说的没错:每个孩子,每个父母,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这注定孩子的长大不同。
你有一对双,我刚好可以说出我先前读过的一些,来让你验证,比如:两个小孩会参照对方,形成自己的区别于对方的个性:假如一个是开朗,另一个很大可能是沉闷;假如一个好动,另个会好静。我说这是小孩自己的一个选择,选择跟那个看上去与自己很相似的人有所不同。
你说先前,你们两口子是各领一个,一个长期归爸爸管,一个长期归妈妈管。我想当然地猜:跟你的会活泼些;跟他的会沉闷些。你说猜对。我说也许,你们可以考虑轮换:这一周这个跟妈、另一个跟爸;下一周这个跟爸、另一个跟妈。让他们知晓:两个人在爸妈眼里是对等的。
这无非是一些闲话。不管怎样,小孩都会长大的;不管怎样,每种选择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我们在养育自己的小孩的时候,已经渗透了我们的所有价值观于其中。就比如说,我不会将女儿的教育外包的,在自己可以做到的方面。她白纸一张,我怎么可能让别人来涂画?
我说我很自私。那天,读到一则分享,说的是他女儿那般的大学生(她先前去了一家大公司里见习),大多倾向于进大公司,也不知道是这些孩子趋于躲避风险,还是这些孩子的家长趋于躲避风险?很有趣的一则心水,这样的一种趋向,当然是既有孩子本身也有家长本身的倾向在。
那天,听了一个故事:老妈出面,安排好了儿子后面的读书事宜。恭喜她之余,她抱怨:他回家了,打了半天的游戏。宽慰她一下:这个有什么好抱怨的?你也打游戏,他爸也打游戏,你们凭啥不让他打游戏?她回:也是为他好咯。没再说她,心里嘀咕一下:干嘛不为自己好呢?
关于亲子关系,看到过、听到过一些故事。很多的疏远,往往就出在为对方好。借着这条理由,成年的管束未成年,年长的成年干涉年幼的成年,或者年幼的成年干涉年长的成年。很多的亲密,往往就出在为自己好。自己活好了,活得有滋有味,活得喜笑颜开,身边人也被感染。完成于2021年0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