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是被又又同学安利来的,我几次问她最近有没书让你印象深刻,她都是说的这个,追风筝的人,我当时还笑她,说她你真是入了迷,出不来了。我怀着一颗探索的心去读这本书,中途我有过放弃的念头,跟又又同学说,我看不下去了,她说继续往下看吧,看完不会让你失望的。好吧,我又收拾好心情,继续读了下去,昨晚凌晨终于看完了,本来想立刻写读后感,可是感冒了,没有那么大的精神头,就关掉手机,匆匆睡去。今天背完单词想着写写吧,那就写写吧。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是我第二次看外国作家写的书,第一本应该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刚开始读的时候我感觉很吃力,因为故事发生在阿富汗,我不了解阿富汗的情况知之甚少,只知道阿富汗现在仍然是弥漫着硝烟。刚读的时候总感觉不顺畅,就像吃惯了大米猛一吃馒头,有点难以下咽的滋味。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我对故事的整个大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渐渐适应了外国作家讲话的方式,觉的这个故事很好,具体好在哪,我的一些想法,愿意给你分享。
我想先说说哈桑,那个永远善良,不惹任何麻烦的人。他是一位私生子,在信仰真主的国度里,哈桑的身份是令人耻笑和唾弃的。所以,哈桑是私生子的秘密,他到死他自己都不知道。我认为,这是他的生父,阿米尔的爸爸,给他最大的爱,让这个长着兔唇的男孩免遭了很大的痛苦。哈桑是忠诚的,没有背叛过阿米尔,而且总是在阿米尔有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保护他。这样一个有情义,重感情的人最后为了保护阿米尔的房子,死在了塔利班屠夫的枪下。我心里非常伤心,这让我更加痛恨战争,战争残害了太多无辜的生命。愿哈桑在天堂与父母团聚,能够光明正大的受到父母的爱护。
阿米尔,本书以他为第一视角来讲述故事,我大致将故事分为这几个部分,阿米尔犯错——阿米尔的纠结——阿米尔的自我救赎。在他的童年,他总是想从父亲那得到鼓励和赞赏,可得到的总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而对哈桑,父亲眼里总会有赞赏的目光,这对阿米尔幼小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当他看到哈桑被阿塞夫欺负时,他只是躲在了阴暗的角落,没有哈桑那般勇气去救他。这件事情成了‘心魔’一直让阿米尔的良心备受折磨,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换变淡,而是变成了一把尖刀,时不时的往自己的心上划一道。痛苦的事情总会有转机,转机的开始是拉辛汗的一通电话,请求阿米尔回到阿富汗。当他到达阿富汗之后,一切的秘密都被揭开,解决心中痛苦的机会也随之而来。在继续痛苦自我折磨中了此一生,还是去还清自己所欠下的债了结痛苦,这两者中,他选择了后者。 我很为他高兴,因为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痛苦的人,多了一个高兴的人。阿米尔是幸运的,他成功的把自己解救了,哪怕这个时间有点长。而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没有这么幸运,到死都没有机会去弥补自己的过错,或许死亡这件事是对他们最好的解脱。
索拉博,可怜的孩子,那么小却经历了那多的离别,到最后对这个世界失望透顶,选择割腕自杀了结自己的生命。好在,上帝不愿意让这个孩子这么早的离开尘世,让他活了过来。索拉博的遭遇让我对‘恋童癖’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对那些有这一癖好的人感到厌恶,真的很恶心,这样的生物怎么配做人呢?对一个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不可修复的创伤,这种经历会像梦魇一样缠绕一生。这让我想起前几周的‘红,黄,蓝’事件,我觉的真的有必要将恋童癖的人处以极刑。我希望索拉博会走出阴霾,走进幸福的阳光里。
这本书让我对很多东西有了深刻的认识,也让我重新了解了新的概念。我认凡是能够给人启迪的书都是好书,很明显,这本书做到了。
最后想说,希望这个世界永远和平,不要让硝烟弥漫。希望处在战争中的人民不要放弃对和平的渴望,正义终有一天会到来,正式永远会战胜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