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自我设限

前几天一个朋友问我,现在的工作比机电行业要好一点吧?

我思考了下,回答她:

其实任何专业只要深耕下去都会有收获,或精神上或物质上的。

但是一要有耐心和毅力坚持下去,总有一天,生活总会反过来拥抱你的。


画地为牢

我大学专业是机电一体化设计,六十个人的班级,女生还不到十人。

毕业浪潮褪去之后就是面临着找工作,面试了好几家都不理想,后来面试了一家本地公司,结果遭到HR的性别歧视。

严格来说也不能完全说是性别歧视,HR好像笃定了我不会去,就直接说,如果你能接受和其他工人戴着安全帽到地底下一起工作,就来上班。

回到家,我想了很久,最终我退缩了。还是决定没去那家公司。

现在想想当时的我,就是对自己设限了,所学的专业性质就注定了工作环境,觉得自己不可能做好专业内的事情,对自己没有信心,才会一蹶不振。

现在看来不是那个招聘HR拒绝了我,而是我拒绝了机电一体化这个专业。

刚毕业,心高气傲,天真的以为这个世界就是学校那么简单,思维方式耐心各方面都不足。

感觉做什么都不行,做不好,无形中编织了一张大网罩住自己,导致自己走每一步都很艰难。

现在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设计有关,其实机电设计也设计中的一部分,就算曾经有过遗憾,失败过,但是那又怎样呢,收拾好行囊,重新上路才是最主要的。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有意义的,无数个片段组成了我们的人生。


解除束缚

《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查尔斯·范多伦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无限制的受教育机会是一个社会能提供给人民最有价值的服务——或说得正确一点,只有当一个人的自我期许,能力与需要受限制时,教育机会才会受到限制。

就像只要你自己想让自己开心,就时时刻刻能让自己开心起来。

深陷泥潭也能冷静思考该如何从泥潭里爬出来的解决办法,而不是越陷越深。

只要你想接受教育,学校的大门会一直对你敞开。无论是九年义务教育还是社会各种提升自己的教育机构。只要觉醒,都还有机会。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充满了太多浮躁和诱惑,碎片化的信息量,浓缩的短视频,爽文小说,流量带货主播的兴起,无时无刻不在刺激着我们的大脑,消费者我们的时间,互联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自己的想法甚至受教育的机会。

社会提供给我们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一直是平等的,一直都是在的。


重新定义自己

有一句话说:你永远赚不到认知范围外的钱

当你对现状满意的时候,就不会想去改变什么。当你深陷困顿,不得不寻找出路时,才意识到要做点什么寻找更多的可能性,而机会往往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蔡康永说过一段经典的话: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好风景。

当你对自己的能力,自身需求,想法有限制时,这个社会才对你有限制。否则,社会是一直开放的。

没有人能够定义我们该怎么活,你想怎么活自己说了算。

《勉学》一文中有一段话,最能表达这一观点:

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别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馀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原文篇幅较长,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搜索。

这段话讲的大概意思是:

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

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

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

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伸懒腰。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受辱呢?

罗志渊说过,没有人可以定义你的人生,不代表你可以胡作非为,而是你应该用行动去赋予你的人生某种意义。

世人皆有遗憾

人生在世,总会留下一些遗憾。

少年不知愁滋味,放弃学业,更应该在长大之后勤能补拙,不能自暴自弃。

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

魏武帝、袁遗,到年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

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

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

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

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

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

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他们最后都成了流芳百世的大学者。


整装待发

而现在很多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太晚了,就这样继续一天天浑浑噩噩的,好像什么也看不见,听不到。

一直保持着终身学习的人,任何时候社会都会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只有当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要求,想法有限制的时候,这个社会才对你有限制,否则社会是一直对你开放的。

活到老,学到老,永远不要对自己设限,保持着求知若渴的状态。

知识信息量如此发达的今天,教育早已普及大众,互联网上有太多免费的课程,只要人想学习,基本都能满足。

知识永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关键在于自己想不要提升自己,还需要有一定的能力和主动性,才能将这些知识化为己用。

没有谁能阻止一个人主动学习,首先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就能找到学习的目的。

当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掉入大海,被痛苦和焦虑包围,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胡乱挣扎,让自己冷静,靠身体的浮力就能浮出水面。

当一个人开始设限时,生命也将会止步不前。

画地为牢,不如挣脱束缚,摆脱限制。

没有人能对你设限,除非你对自己设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