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根据学校布置的任务,在李老师的带领下,我和工作室的小伙伴共读了《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时间安排2.1--2.23日共计13天。每日在群里打卡,要求日期加姓名,目标是“深度学习,追求理解”内容形式是先摘引书中的内容,然后思考记自己的读书感悟。李老师先在群里布置了任务并提出要求和问题:一重点阅读第一、二、四、九章。问题1.逆向设计的三个步骤是什么?问题2.理解的六个侧面指什么?问题3.读了这本书,对你的教学有什么启发?问题4.你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的?请结合教学实例来说明。
这是一本理论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的书籍,一开始读起来困难极大。有时把一个章节来来回回读,逐字逐句的出声读,默读,还不知所云。但读着读着,感觉作者说的一些观点能破译我教学中的困惑。总之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一逆向设计,其中设计是一个动词:有目的和意图;计划和执行。我们上课不能随心所欲的洗想,当然的方式讲述内容。但有时候课堂上我们的随意性就很大。在讲之前,我们要思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这是我们思考的教学目标。我们要对我们所讲的内容做出选择,安排好顺序。这是逆向设计的第一个阶段。但平时我们备课的时候往往只备教材,读教学参考书,按照课本和学案定教学顺序,而忽略学情。等到我们上课的时候,只是按照我们自己设计的教学步骤进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听课感受。有时候事倍功半。所以这个逆向思维模式我自己把它简单的理解为以终为始,类似于数学上的由结果推原因,要想证明结果,必须得有哪些条件,最后由要证明的结果,推出已知条件。当然问题还不是这样简单,还有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这种方法要求我们老师像“评估员一样思考”,思考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理解,制定合适的量规。里边的量规,是根据理解的六侧面来设定的。有点像我们作文上的等级量化分,但比作文等级量化要细致和精确的多得多。阶段三才是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如果学生要有效的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我把它理解为“有的放矢”。而我们通常是先做阶段3,在学习过程中评价,最后才是学生的绩效。我们只是通过课堂上简单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其实这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理解。学生只是学了点皮毛。所以逆向设计这一点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现在想想“深度学习,追求理解”这不是我们读书前的预期目标吗?就像读这本书之前李老师的任务要求不是精简的问题设计?虽然囫囵吞枣,但逆向设计这一理念已记在内心。
二老师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做讲师还是助教?一堂课45分钟,我们和学生如何相处?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要完成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教科书只是一种资源。哪些该讲?哪些不需要讲?我们要讲教材中隐藏的东西。这给我们老师带来最大的挑战!
三实施课程改革。课改始终在路上,评价机制要改,课堂设计要改。思维也要改变,不能穿新鞋走老路。带着书中的理念迎接新学期,进行逆向设计还有待我们付诸教学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这不是一个人的事。读完这本书,思想上有些通了,能接受作者的观点,书中也有模板可以参考,现实教学实施起来,任务是巨大的,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好的团队。
新学期新目标,让我们从高效教研开始,精心设计教学,课堂是我们的生命,唯有足够热爱,方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