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 锅 匠
顾 冰
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记得小时候,什么东西都缺,什么东西都凭票,别说没钱,就是有钱也难买到。人们也崇尚节俭。家里的东西,不要说用了三个三年,有的恐怕比阿妈的年龄还要大,缺了口的碗还在用,断了把的勺还在使,可以说是鞠躬尽瘁,直到寿终正寝。我们小孩用的都是木碗,若不小心打碎了瓷碗,会遭到一顿毒打,小孩的皮肉之苦,他们不心疼,一只那怕是用了几辈子,缺了一个又一个口的碗破了,心疼不已,往往要唠叨个没完。
在学校里,我们念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唱的是“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的歌,至今,我仍能一字不拉吟唱: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不论是一寸钢一粒米,一尺布一分钱,都要用得巧,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烧。……老师说,成由勤俭败由奢。古往今来,凡是明君,都懂得这个道理。传说,妲己喜听丝帛崩裂之声,纣王为取悦妲己,竟不惜将成批锦缎撕毁,葬送了商朝。更短命的,要数那大顺皇帝李自成,竟当了一天正式皇帝,在北京吃了42天饺子,就被迫离开了紫金城。那时,我们幼小的心灵里,灌输的就是这种教育。
于是,在乡村,与之相关的行当,便应运而生。他们终日不辞辛劳走村串户,施展独门绝技,五花八门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组成一首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交响乐曲。它们有,修伞的,箍桶的,补套鞋的,修棕棚的,磨刀的,补锅补碗的。我们村的娘舅大伯,就是补锅匠。
娘舅大伯并不叫娘舅,只因谁家夫妻吵架,婆媳不和,或邻里龃龉,他会及时到场,子丑寅卯一掰哧,三下五除二就圆了场,夫妻破涕为笑,婆媳歧见顿消,邻里重归于好。因此,大家都叫他老娘舅,真名倒很少有人知晓。可是,听阿妈说,娘舅大伯年轻时,脾气火爆,喝酒,抽烟,打老婆,原本一个好好的家,硬是让他拆散了,现在,孤零零一人,无儿无女。但他却有一手补锅的好手艺。
娘舅大伯补锅的工具,十分简陋。一个小炉子,一架小风箱,一只小瓷盅,里面搁上生铁碎块,点火,随着风箱有节奏地推拉,炉子里的炭火,喷射出蓝色的火苗,瞬间,瓷盅内的铁块,融化成铁水,娘舅大伯用铁钳,夹着一把小瓷勺,从盅里舀出滾烫的铁水,在铁锅的破漏处,用劲上下一按,托底的布捻,随即冒起一股青烟,一个补丁,就算完成了。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全部补完。最后,将补丁反复打磨,光滑平整,恢复如新。
娘舅大伯不但会补锅,还会补碗,补缸。步骤是,先用绳子,将破成几片的碗或缸,牢牢捆住,再用金刚钻,在缝隙两侧打上眼,然后,将自制的铜钉楔入,一整溜钉子,好象是中式对襟布衫的纽扣,修好的碗或缸,严丝合缝,既不渗水,也不扎手。
一年到头,娘舅大伯的生意,好得不得了。通常,这些物件用久了,自然毁坏,或不小心碰撞而损伤,为延续它的使用寿命,而送到大伯手里。但也有故意将它当作出气的工具,过后又悔不当初,重新修补,一并补上心中的伤痕。
公鸭就是这样的人。
公鸭和串条他爹,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吵着吵着,火气冲天,情绪失控,因无法发泄,便砸锅摔碗,拿它们撒气。
过后,锅破了,碗碎了,还得做饭。怎么办?买呗。可是,那时,这些物品金贵得很,上街,还得生产队批准。一天,公鸭又向队长狗叔请假上街买锅,狗叔非让她背下一段语录,才准假。她背的是:我们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就象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过了不久,公鸭又要请假,又要洗脸扫地。但狗叔不同意。她没办法,找到娘舅大伯补锅。大伯狮子大开口,一个洞,一块钱。公鸭直骂心黑,趁火打劫,强盗!她向我阿妈借钱,阿妈两手一摊。万般无奈,她只得低头,再叩求大伯,大伯说了一句话,串条娘,你看我过得好吗?为啥?公鸭刹那泪如雨下,嚎啕痛哭。
事后,我才知道,那天,狗叔,阿妈和娘舅大伯,是经过一番商量,作出的步调一致的行动。
而公鸭从此再没有请假上街买锅。
我真是太佩服娘舅大伯了,他不仅会补锅补碗,还补人们因无端的恩怨,而产生的感情裂痕,他补出了和谐的农家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