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一打开电脑,全网都是铺天盖地的“晒年终奖”。这个时候,林的微信头像闪了,我以为他会紧追热点,说一些年终奖的吐槽,结果,他只跟我谈...........上司和劳动力。
2016年他刚毕业,工作两年去了上海,进入了一家技术公司。一年多的时候,他在里面干得如鱼得水,产品规划、制作、代码、沟通、执行一站式服务,一个人一个月干了四个项目,他觉得自己得到了满满的重视,假以时日,当上高富帅走上人生最巅峰不是梦。
“我上司说,年轻人就是要趁着年轻好好干,吃点苦,专业力强了,资源就有了,未来就好了......”他对上司的崇拜简直像着了魔,一边吐槽一边鸡汤。
“昨晚熬了一宿,今天又要继续干。老子实在不想干..............”
我觉得好奇:“团队就你一个人?”
“我是产品经理,哪能是一个人?这里不是95后就是85后,好几个都是老员工老骨干,做个模型没有一周下不来,那还不如我全做,个个月薪上万比我高出一个头。据说,前天他们发了六位数。”
他隔了很久,给我打了个电话,声音压得极低,像做贼似的:“喂,在波?还想听吐槽波?我就是憋得慌,我以为湘潭这样的二三线城市没有职能职责一说,到了上海我才知道,这里也是一样的鸟。我上司隔三差五的退给我其他部门的额外事,说初入职场和大城市,脚踏实地最重要,她能力确实也挺强的,稳坐销售总监岗位好几年。”
他对上司的佩服犹如滔滔江水,我仿佛看到了被传销后洗脑的他。
他顿了顿,终于说到重点:“前些天我的年终是4位数,刚来没多久,薪水好不到哪里去,不知道的真以为技术猿好赚钱,所以,今天我提涨薪了。”
他的理由是“付出太多,回报太少”,即便拿着职位考核数据,带着讨好的套路提涨薪,也被上司和领导呸了回来。
他们的意思是,一个人想要多劳多得和职业方向有关,按照公司晋升机制,他的产品经理岗位还没达到高级,即便超过KPI项目考核也没用,毕竟title就只是个产品经理,没有带核心技术,做得多只能证明劳动的多。
隔着电话,我都能听见他的骂娘声。很显然,这不过是个虚职。
这样的套路不止一家。当我没法感同身受的时候,HR找上了我。
“转正后的薪水是xxx,试用期提薪招的人,所以转正不会有80%。”我一脸懵逼,在这样的年龄,这样的阶段只得到高出市平均工资的一丢丢薪水,真是令人窒息。我据理力争三个来回,战败。
“今年,我也好不到哪里去。”憋了一肚子想哭的冲动,我给林发了一条微信。他也苦笑,发了一个截图:“看看别人,我们还不是很惨。哈哈哈哈哈哈。”
这一次,终于能和他产生了共鸣。
2
技术猿反复强调“多量”,领导洗脑的是“多劳”,HR考虑的是“成本价值”,而打工的人想要的是“回报”。
这中间唯一能产生交织的点是——价值!什么才是价值?
1.能者多劳是狗屁,多劳多得是正理。
工作是在细小的事情中看到价值,即使是个便利贴也是需要基础技能的便利才能贴,量变迟早会质变。当发生质变,是时候得到应有的回报
2.真正的价值是核心技术和重要资源。
这样的你,高攀不起,无法取代
3.劳动力早晚会淘汰,创新力迟早上正轨
4.学会拒绝不一定是低情商。
该不该是你做也应该说出来,不说,别人当你是傻子
5.据理力争的从来都不是工作,而是人生。
哪怕你争到了一万,也会被榨取双倍甚至十倍的劳力才让对方满意。与其这样,为何不争取你的人生变得无可取代?
这样的道理从来都不是我一个人瞎逼逼,金庸先生的杨大侠就是很好的佐证。
还记得杨过去全真教学艺吗?赵志敬对他这样的关系户来了一个下马威:
他先是亲身上阵,杨过被揍得鼻青脸肿不敢吱声;后是不肯真传授,杨过被架空,忍无可忍无力反抗;再是打不过古墓真功夫,杨过学到新技能立图争一口气……
直到最后,赵志敬再见杨过,不是对手,已无人把他放在眼里。这时的杨过,他的眼里只有一灯大师郭靖这样的高人,而这样的高人也不再是是杨过的对手。
纵声长啸、无人能及,这是成长后的杨过活成了无可取代的模样,他的层次已经是“拯救世界,心系沧海”的大侠
谁还能记得当年那个混在最底层,被人踩在脚下的小混混?
最好的反击,是成长到无可取代,为自己的人生争取到更精彩的样子。
看到这里,你还在为多一百,少一千而生气吗?不该!
(注:内容为首发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