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重要时期,教师应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在遵循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为学生搭建思考的平台,采用多种方式展开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类比思想在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实现知识之间的有效迁移,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不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一、运用类比,促进概念的内化
小学生处于直观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概念很难理解,学习效率比较低下。基于此种情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法,运用类比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将相近的概念放在一起比较,认真分析它们的异同点,从而理解概念的本质,掌握其内在规律。
例如,在教学与容积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容积和体积这两个概念,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教师可以将两个相同大小的长方体盒子(一个用厚木板制作,另一个用塑料板制作)展示给学生,然后提问:“这两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否相等?”学生动手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依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得出两个长方体体积相等的结论。这时,教师追问道:“这两个盒子的容积是否相等?”学生思考后提出:“要想知道盒子的容积是否相等,就得先测量板子的厚度。板子的厚度不易测量,我们应测量盒子内部的长、宽、高。”学生依据自己的想法展开操作,发现木盒内部无论是长、宽还是高都要比塑料盒子小,于是得出木盒的容积比塑料盒子小的结论。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将体积和容积这两个相关的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探索、思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两个概念的计算方法相同,而测量方法却不同:在体积的计算中,我们需要从物体的外部进行测量,而容积的计算则需要从物体的内部进行测量。
二、运用类比,实现规律探索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对象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对相近的学习对象进行类比,引领学生展开猜测和想象,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从原有的知识中发现新规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构建精彩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等式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等式,让学生充分了解等式的特点。通过在天平的左右两端添上相同的砝码,学生发现,天平可以保持平衡;在天平的左右两端减少相同的砝码,天平也可以保持平衡。学生对此现象进行总结,归纳出等式的性质:等号的两侧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等式的结果保持不变。
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大家想一想,假如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呢?”学生依据问题,展开想象:若等式两边同时相加或相减一个相同的数,等号依旧成立,那么可以推测,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等号也会成立。这样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呢?学生通过多次计算,证明了猜想的正确性,于是总结出了等式的另外一个性质。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天平认识等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让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教师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猜想,并运用所学知识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推理出等式的其他性质,促使学生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牢固掌握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