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不太喜欢走亲戚了,我也不例外。大家宁愿宅在家里,都不愿意去拜访与自己血脉相连的亲戚。
当其他亲戚问孩子怎么没有一块的时候,父母只能笑着解释:孩子不听话,性格孤僻怪异,亲情观念淡薄等等,这是大人们常用的说辞。如果只是及个别的人不愿意,这些解释还说的通,但是很多人都不愿意,这又为什么呢?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靠的是感情和利益来维持的。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拥有共同的人生经历,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所以在你遇到一些困难时,他会毫不犹豫的支持你,帮助你。所以我们父辈他们的亲情观念都很浓厚。
他们小时候在农村里,隔壁左右都是带有血缘关系的同族人,大家朝夕相处,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积累了很深的感情,即便后来离开了农村,各奔东西,但在内心深处,依旧牵挂着那曾经和他一起玩耍的伙伴。他们去河里摸过鱼,一起去树上掏过鸟窝,去别人家地里偷过瓜,都是难忘的回忆呢!
除了感情的交互,另一个就是利益的维持。那时候的宗族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有条件给同族人提供大多数的支持。所以在以前,人们对宗族的重视超过了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视。新中国成立以后,不能像从前那样调动大量社会资源,给族人带来好处,但同族人结群而居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即使是现在,我们大家族群里还会时不时的传递一些家族文化。你不要觉得把人际关系和利益挂钩有些俗气,但这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很多人觉得不想和亲戚来往,是因为没有共同话题,那你跟你的老板就有共同话题?为了那可怜的工资,你还不是得客客气气的维持关系。你跟你的同事就有共同话题吗?那也是因为你们要一起共事。在我看来,同事就是同事,很难成为朋友,你无法把很多心里话都告诉对方。不过有一点我必须承认,当你遇到麻烦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一定不是你的亲人,而是你身边的同事,“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么个道理。
因为城市化的进程,有很多人从农村搬到城市,族人也开始各奔东西。曾经住在隔壁的亲戚,现在也搬到了几十里外的县城里,甚至搬到了几百公里外的省城里。双方一年到头都很难见上一面,老人们还能凭借昔日的情分,维持往来。可对于出生的90后00后来说,和那些远方的亲戚,实在是没有什么感情。所以在我们这代人身上,亲情关系就变得非常模糊了,我甚至对一些对长辈的称呼都理不清。逢年过节的,父母总让我跟老家的亲人们说说话,一点都不熟悉,有什么好说的呢?他们每次问的不都是那些事。如果你不跟他们说话,他们反而觉得你没大没小的。
而现在有很多机遇和挑战,可以让我们跨越阶层。在以前,大家生活条件都差不多,都很穷,都处在同一阶层。不管是认知能力,还是讨论的话题,都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因为改革开放和大学的扩招,很多人成功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或许会保留初心和自己的亲戚真心相待,但是他们的后代呢?出生以后就很少和那些亲戚来往了,实在是没有很深的感情牵挂,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
我们用了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甚至一百年年的进程。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让一大批人完成了阶级跨越,让他们和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亲戚,也拉开了不可逾越的鸿沟,所以才会出现现在这种,父辈们关系还是十分亲密,到了儿孙辈就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这种和亲戚之间冲突,就是一种典型的文明冲突。在西方国家就不明显,等他们过度完,刚好就是一代人的结束,所以他们的年轻人和老一辈都相处的很融洽。
所以有什么理由去责备那些年轻人呢?这也是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后遗症,不过这样的局面也不会维持太久,一旦社会的阶级趋于稳定,现在年轻人的孩子未来大概率都是出生于城市的“同类人”,等到那个时候,亲戚之间不来往的局面也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不过有的年轻人连对象都不愿意去找,更别说其他人了……别催,千万别催,年轻人一点也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