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作为一名中学英语老师,在班主任工作岗位上,我最深的其中一个体会就是,很多家长普遍陷入一种迷茫和困惑,“我的孩子,小学的时候都挺乖的,怎么到了初中就不听话了呢?”或者是“小学成绩挺好的,能考八九十分,我小孩就是这样,老师抓严一点,家里逼紧一些,成绩就更进步”等等。
然而没有系统学习过家庭教育的父母们并不知道,养育孩子0-7岁种因、8-14岁收果、15-18岁结缔,所以父母看到的问题,往往是当年种下的因,只不过现在结出让自己痛苦纠结的果实来。所以,做父母真正的有效期是18年,如果前半生用心,那么后半生就省心了。
作家长,是有三个教育思维境界的。第一,处理出现的问题(即处理坏孩子);第二,培养优秀的品质(即教育好孩子);第三,拉升人生的高度。今天,我想分享对第一个教育思维境界的理解。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会呈现不同的问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只不过,父母们大都不知道的是,问题和期待有关,问题和孩子的成长环境有关,和基因有关,问题背后有正向的资源。如果我们想培养有行动力的孩子(这就叫期待),那么孩子拖拉磨蹭就会成为父母眼中的问题。因此,不同的期待,就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同样,如果我们把注意力的方向始终放在孩子的问题上,那么我们就容易忽视问题背后的正面资源。
据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说过最多的一句话是“快点儿”,催促孩子是我们干的最多的一件事,并且还习以为常。拖拉背后的正面资源是什么?我们应该了解。拖拉的孩子心性好、沉得住气,“你急他不急”,并且平和、耐心、细心,最后我们会发现,越催促,孩子越拖拉。做父母,如果未经学习,很容易只关注出现的问题而忽视背后的成因。
那怎样影响一个拖拉的孩子呢?注意,我用的是“影响”而非“改变”。永远只看孩子做到的部分,选择性的忽略孩子做不到的部分。我和女儿在一起,在时间管理上,都会进行商量和探讨:“老师要求8点到,你觉得几点出门会比较合适?”这个时候,女儿一般都会认真思考后回答:“我想7点50出门,能赶得到。”我继续引导:“如果要让时间充裕一点,路上能和妈妈念念故事、聊聊天,可以慢悠悠的走进校园,再提前几分钟会好一些呢?”不需要我给出心中设定的答案,女儿就可以自己做出决定:“那就再提前五分钟吧!”
讲到这儿是不是就没了呢?当然不是。孩子说到的,未必就一定能做到。年幼的孩子,哪怕是上了小学,对时间流逝的感知能力依然不强,因此需要父母在家给予后天的训练。我从来不说“快点,到时间了,赶紧出门”,而是明确地告诉女儿现在几点了,距离出门还有几分钟,所以女儿一听就懂。当我们做到了按时出门,在路上的时候,我就会强化孩子良好的感受“提前5分钟出门,留出富余的时间,感觉很轻松呢!恭喜你做到了,妈妈真为你高兴”,然后跟孩子击掌庆祝。感觉好,才会有良好的行为,即感受一变,行为就变!
教育就是设前因、生后果。在习惯和行为养成方面的训练,潜移默化中我不断做到把自己的想法变成孩子内心的决定,凡事多一份商量和尊重,让孩子做自己,鼓励她作出选择,并适时给予引导。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允许孩子有做不到、做的不够好的时候,父母接纳的态度,可以给到孩子更多成长的力量。
很多家长跟我沟通最多的一个方面是,孩子玩手机成瘾,虽然我会给出指导和帮助,但特别无奈的是,家长们没有认识到,真正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只关注改变孩子,尤其是不良的行为,而忽略孩子内心的需要。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改变别人,我很喜欢一句非常接地气的话“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不能因为是我们的孩子,就想着不断的改变他,一味的操纵他,按照我们的意愿去成长,每个孩子都有独立的人格,需要有智慧的父母去影响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