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内心的恐惧对话》笔记(6.20)

全球约有6%的人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BPD)。

一、BPD与正常人的区别及行为特点:

1、感受更强烈

2、行为更极端

3、难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二、BPD的诊断标准

1、疯狂地努力避免真是或者想象中被抛弃的可能性。

2、一种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主要特征是在对他人的极端理想化与极端贬低之间交替变换。(分裂)

3、认同障碍:持续明显不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知以及长期感到空虚,所谓的人格不稳定。

4、至少两个方面存在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

5、反复发生的自杀行为、自杀威胁、自残行为。

6、因显著的情绪反应导致情绪不稳定。

7、长期感到空虚。

8、不合时宜强力的愤怒或那你要控制的愤怒。

9、短暂的、与压力应急有关的偏执、妄想或者严重的解离症状。

如果有五项符合,就很大可能患有BPD。

三、BPD患者常见想法:

1、不得到所有人的关爱就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无论哪方面自己都要很优秀,不然自己就没有价值。

2、把人简单的分为好人和坏人。

3、总是把自己的感受归结于外因,不认为情绪是内在感受。

4、总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离开他,所以拼命想抓住所有人。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对自己。

5、如果有人对我不好,整个人就不好了。

6、当我孤独一人时,就谁也不是,什么也不是。

7、内心矛盾。

8、某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产生挫败感。用感觉创造现实。

四、投射

投射症状:通过职责的方式,将自己身上不好的特征、行为或者感受转移到他人身上,从而否定自身的缺点。

投射认同:相信BPD患者的指责,甚至会做出那些受指责的行为。不断强调某种看法,“谎话说了一千遍,就变成了现实。”就是投射认同的表现。儿童很容易受投射认同的影响,不断强调孩子时坏孩子,不断强调他的缺点,他就会变成说的那样。

五、BPD的行为模式

1、必败的局面

2、被抛弃的恐惧与被吞噬的恐惧。(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3、考验你的爱。

4、拥有幼稚的世界观。

跟BPD人格的人在一起容易感受到自卑、自我怀疑、疲倦、无价值观、无法集中注意。(家里有大喊大叫的人交流的人,容易让孩子收到影响,他会时刻关注家人的情绪)

六、给BPD的建议

(1)从内心开始改变的要点

1、明白你不可能让BPD主动求医。

2、不要认为他的行为时冲着你来的。

3、照顾好自己(三要三不要,不是导致,不是我能控制的,不是我能治愈的;避免一致为BPD诚邀,避免重蹈BPD覆辙,要过好自己的生活。)

4、对自己行为负责

间歇性强化的重要性。发脾气总是无效或总是有效,容易让人上瘾。所以孩子教育需要和善而坚定。

坚信不应该受到虐待,虐待性的亲密关系才是最大的孤独。

(2)设置界限,磨练技巧

1、便是强烈的情感反应的导火索。

2、确定你的个人界限。

3、化解怒火与指责。采用理解复述,反馈,倾听。

4、自新清晰地申明你的需求的要点,

4.1、不再“海绵式吸收”,尝试做“镜子式反射”。

4.2、表达界限前,做好准备。

4.3、认清你的现实,并坚持下去。

4.4、要求自己改变:描述(事实)、表达、申明、强化。《非暴力沟通》。做到有理有据有节。

5、指定安全计划,保护好自己和孩子。

七、保护孩子的建议

1、树立好榜样,帮助孩子明确界限。

2、获取BPD患者的支持。用建设性的方法去沟通。

3、强化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八、给BPD患者服务的建议

1、保证家庭成员的安全

2、照顾好自己

3、负责病儿的治疗

4、创造适宜的环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