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内省不疚(2)

——《论语》学习之12-4-3

【原文】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白话】司马牛再问:“不忧愁不畏惧,这就称得上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能内心自省而无愧怍之情,这样还有什么忧愁、还有什么畏惧呢?”

【思考之六】儒家的乐天知命与宿命论有什么不同?

《颜渊篇》讲仁,夫子先是对心子颜渊讲了仁的修心方法“克己复礼”;对有帝王之才的冉雍讲了仁的效用,“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接下来针对司马牛的处境,夫子则从一个小民的角度,从说话的其言也仞、心态的不忧不惧,最终落实到个人修行内省不疚,来达成仁人君子。

内省为什么会不疚?因为无恶、无错大程夫子说“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自己放在里面约束之,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这就是下学而上达。”从克己复礼开始,视听言动、非礼勿为,到最后明乎心性、无忧无惧。

蕅益大师批注说:“不从君子二字上,悟出不忧不惧根源,便是不内省处。”就是说如果不能从“君子”二字上悟出不忧不惧的根源,那就是还没有能做到自我反省。为什么呢?因为君子行于道义无愧于心,所以没有忧愁恐惧。《子罕篇》“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知道自己身上承担的使命,所以面对外在环境时,就无畏无惧。

“内省不疚”为什么就会无忧无惧?除了长期内省,养出“浩然正气”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乐天知命”

仁人君子物外寂中,所有的事都尽力妥善解决,解决不了的也都坦然面对。凡事尽人力、听天命。得悉宇宙真理,看淡生死,超脱世俗,自然就能随遇而安。

一谈到命,很多人马上想起宿命论,认为知命就是向命运低头,不思进取,这是误解。

南怀瑾先生说:宇宙的法则、人物、历史的命运、时间、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人对他没办法转变,这就是命,现在有人说是“时代趋势”。比如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都是先我们而存在,比如我们生而为人,活在地球上,有的人生在乞丐之家,而有人则生在帝王之家,这是已经存在的非人力可控的因素,无法在眼下选择的。

另一方面,从主观上来说:人本身也是天命力量的一部分,天意表现在个体身上,就是个人承载的历史使命、为人准则,无论出处穷通,都得在现有的基础上尽力去做。比如孔子周游列国努力了,但是道不能行。屈原努力了,但忠而被谤;苏轼也努力了,却一生坎坷。所以君子知命,不是因为必然成功才去做,而是因为该做,至于最后能否成功,不是个人说了算的,这就是儒家的天命观。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就是知命、立命,然后正命、改命。这是中国文化的思维模式:唯知命,乃知己之所当然。因为认知天命、所以“仁以为己任”;敬畏天命、所以“礼以行之”;履行天命、所以要“义以为质”。

《论语》第一篇学而,讲人生要从努力学习开始,到最后一章“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这是儒家教导我们的人生的全部。程子曰:“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到有祸患就逃避,见到有利益就趋赶,这就不能成为君子。”

一方面“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是夫子知命;另外一方面,“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是夫子告诉我们专心做好眼下的事。从客观世界的大趋势的认知,到个人努力的下手处,做好了内省不疚,就会慢慢在心性上开发出不忧不惧的效用。反过来,做不好眼前的事,不了解大趋势,待不好眼前的人,一反省都是自私自利,对不起别人,就永远摆脱不了忧愁和恐惧。

【思考之七】我们该从哪里下手去理解乃至践行“内省不疚”?

“内省不疚”这是圣人的学问,是成德之人能够做到的,也是普通人想要达到的。朱子说“平日所为,无愧于心”正好补充了孔子的言外之意。那么我们怎么做才能达到无愧于心呢?就要像颜回那样克己复礼,像孟子那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学习曾子那样每日三省,在自己的内心上去反省,观察自己良知上是否有亏欠。只有这样,才能无忧无惧。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就是夫子用一个深邃的生命走过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解决忧惧之苦的唯一出路,就是‘内省不疚’。虽然理解到圣人的高度很难,但我们应该要先信受、然后慢慢超越自己的高度,高一点,从内省开始,再高一点,依循着圣人给出的标准,逐步改善自己,有一天内省不疚了,就会达到无忧无惧的生命境界,这是我们学习这一章,应该收获的一个见解,也是我们学习《论语》的重要意义。

很羡慕司马牛遇到了孔子老师,为他排忧解难,让他心有所依。因为孔子老师,让他知道如何去做一个不忧不惧的君子,还告诉他下手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从内省不疚做起。

感谢孔子老师这一“叩其两端而竭焉”的回答,让我们后学人找到想成为君子的下手处,就是从“内省不疚”开始,才能够“不忧不惧”。我们要像曾子那样“虽千万人,吾往矣!”勇于面对自己的过错,勇于改过迁善,三省吾身。唯有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够成为君子!


上传中,请稍候... 上传中,请稍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