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细说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开始学习“为政篇”第十二则。
1、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
2、傅佩荣原文
孔子说:“君子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
傅佩荣:
“器”是指有一定用途的东西。延伸来看,这是社会分工合作的要求,君子也不例外;但是他得目标并不局限于此,还要追求人生理想的实现。
“君子不器”,并非君子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能用,而是不要把自己当做器具而已。如果你拥有一种专长,不要把自己只当作这种专长的工具而已,还应该注意到君子有生命全方位的要求。
现代人觉得自己是社会机器的一颗小螺丝钉,有如一个小工具,这是不必要的想法。人的生命史一个整体,而成为君子就是要把握自我成长的目标,完成我们生而为人的使命。“职业没有贵贱,人格才有高低。”我们又怎能只是从事某一行业的专家而已?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器皿,都是有特定用途的,不能再变通为其他功用。儒家对君子的要求,不是希望他只具有一种特殊的技能,而是希望他通过修德,具有多方面的技能,能够适应多方面的需求。所以儒家发展“六艺”,而不是只局限于一才一能。由此可见,儒家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很高的。说到人才,想起三国时期刘劭的《人物志》了,随着政治的需求,对于人才的标准也变得“不拘一格”。在《人物志》中,除了依然褒奖类似于“君子”的全才之外,“兼才”“偏才”等才能并不完善或者只有部分突出才能的人也得到作为“人才”的肯定。也算是一种新的定义了。当然如今的我们对于人才的定义并不那么狭窄了。
4、弘丹学习心得
孔子对“君子”是有很高的要求的,君子也是古代人们毕其一生追求的境界。正如傅佩荣老师解读的,“君子不器”,并非君子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能用,而是不要把自己当做器具而已。
在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人觉得自己只是社会这个大机器的一颗小螺丝钉,如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表演的那样。
社会上的招聘广告,列出的都是候选人需要掌握的技能。因此,在学校,越来越多的人更关注技能,在大学里只关心学习技术,让自己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有一项可以安身立命的技术也是很好的,但是人不要只把自己当做这种专长的工具而已,应该有对生命全方位的要求。
人除了有专长,还应该有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观,也要有使命感。要有更大的胸怀和视野,而不仅仅是关心自己的技术和赚钱。比如,知识分子应该有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5、都市隐居人 对《论语》为政篇第十二则的理解
子曰:“君子不器。”
这句话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君子不象某一件器具,专精于某一方面的才能。后人画蛇添足地加了一句:君子应该什么都懂一点,应该是通才。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对一个企业、一个团体来说,所谓的通才、万金油只要有一两个就好,多了就是浪费。实际上我们工作中需要的还是大量专家,大量的“器”。那么所谓的君子的作用是什么呢?
我以为,君子其实就象一张桌子,一个平台。对君子来说,重要的不是“通才”,不是什么都懂一点,而是宏大的气量和积极的心态,乐于建立一个平台,让各种各样的“器”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能。
同样把人生当成桌子,在灰太狼的眼里看到的都是“杯具”和“餐具”,而在一个积极乐观的君子眼里看到的就是一桌盛宴。
大家可以看到现在三星的手机、电脑,外观设计都非常时尚漂亮,非常有“国际范”。这些都是韩国设计师的作品吗?实际上是三星并购了很多欧洲大企业,而那些被并购的大企业并不是因为缺乏设计能力,而是缺乏将优秀设计用较低的成本转化为实用产品的能力,以及快速推向市场的能力。而韩国企业进入欧洲以后,他们只需要给那些欧美的优秀工业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能力的平台,并帮助他们把设计变成实用的产品。
中国人其实从来不缺乏创造力。但是为什么中国的设计就不如人家?也许是因为中国的“君子”们也是桌子,不过却被教育成喜欢压在“器”的上面,是张翻了的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