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做父母的大人们都很想让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会说话,这样就能表达自己的问题啦,而不是靠父母一而再,再而三的猜孩子遇到的问题。可毕竟有自然规律不是,父母们还得去时不时的看护自己的孩子,看看是不是饿了?拉臭臭了?想妈妈了?如何正确且快速的觉察孩子遇到的问题是我们父母首先学习的课题。
婴幼儿和父母之间的沟通都是用非语言信息来传达的。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突然开始了哭闹。这个时候,婴儿应该是遇到了归属于自己的问题了?但他不会说话,只能采取哭闹的方式来表达。我们自然也不可能用“你是不是遇到问题了呢?”来有效倾听,孩子肯定不会理解的啊。
此刻,父母接收到的非语言信息是哭闹,必须立刻对它进行解码。解码之后也必须用非语言信息来反馈给孩子。父母可能首先把哭闹解码成了孩子饿了,冲了一瓶奶拿到孩子旁边。孩子还是在哭闹,很明显这个解码是错的。
父母又开始
新一轮的解码,看到孩子的小被子踢开了,就把被子盖了上去。这个时候,孩子渐渐不哭了,脸上露出了笑容。
与婴幼儿之间的有效倾听最关键的点是父母理解孩子非语言信息的快速反应。陪伴是加强这种快速反应的最好方法,因此我们呼吁在孩子两岁之前,父母们尽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