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27天,6.28子见南子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27天

原文阅读: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讲解:

孔子去见卫国得宠的国君夫人南子,子路为此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如果我做了非礼的事,上天厌弃我吧,上天厌弃我吧!

启发思考:

        这是记录孔子言行的非常有趣的一段“八卦故事”,有人称之为“天下最出名的绯闻”。

        南子是卫灵公非常宠爱的夫人,而且对卫国的政治参与很深。不过,前面记载过,南子名声非常不好,她跟美男子宋朝的关系很暧昧,还导致了卫国的一场内乱。

        孔子为什么会去见南子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是南子叫人带话给孔子,说来卫国见国君的人,没有不先来拜见她的。对于孔子而言,周游列国就是希望有机会能说服一些国君施行仁道、恢复礼治。如果能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怎么样也要试试的。所以,孔子虽然为难,还是去见了南子。

        但是,直性子的子路就不高兴了:一则子路肯定对南子很反感厌恶,二来也是怕有损老师的名节。于是他就跑去问老师,夫子被迫无奈,又解释不清,情急之下,只好指天发誓:如果我做了错事,让上天厌弃我吧!

        这大概《论语》记录的孔子一生中仅有的与美女的故事。《史记》里描写了孔子见南子的细节:“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姑且不论司马迁是如何知道这个细节的,但“子见南子”的确给后人留下了太多解读的空间。

        有人分析,“子见南子”一事,确实不合礼仪。原因有四:一是男女之间接触,与礼制不合,即使清白,也百口莫辩,何况南子又有淫乱的坏名声,孔子不得不有所顾虑;二是如果合礼,孔子最初不会辞谢;三是如不违礼,子路不会不悦;四是如果是外交礼节性会晤,事后孔子不必要那么激动地解释。

      也有人从另外的角度解读,“子见南子”这一笔,为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硬汉形象,添了一丝柔婉之气。还有人从急性子的子路的质疑孔子过程中,看到了平时总是面面俱到教诲弟子时的游刃有余与自信满满不见了,一贯淡定的夫子也在赌咒发誓,认为“子见南子”体现出孔子可爱的七情六欲的一面。

      也有人解释说,“夫子矢之”的“矢”,意思是“直告”,而不是“发誓”,孔子直率地告诉子路说:吾道之所以不行,是天所弃绝,不是南子所能复兴的,我怎么会依赖她来推行治道呢?我之所以见南子,不过是出于礼貌而已。这个解释,不仅使孔子不曾有浪漫之迹,就是子路也不曾怀疑孔子有浪漫之情。

        各种解读都有各自的视角和出发点,尽管我们可能无法还原“子见南子”的事实真相了。但这个故事仍然能够引发我们的诸多思考。

      个人的感受强烈是:误解太容易,信任极难得。一向最最敬服老师的子路知道“子见南子”后,立刻就去质疑孔子。不管是怀疑,还是担心,都是一种不信任和误解:或者是对孔子是否守礼的不信任,或者是对孔子去见南子的决定不信任。

      而且,不被信任会对一个人造成巨大的伤害。胸怀天下的如此伟大的孔子被子路误解后,都不淡定了。现代心理学研究同样发现,一个人被不信任,特别是被亲近的人误解,会感到巨大的心理伤害。心理最强大的孔子都用最强烈的方式来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清白,由此可见,彼此沟通交流建立信任有多么重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