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2020年3月30日刊登的《恋爱中的“框架思维”》(详见该报第7版“家·婚恋”)一文,介绍了恋爱中了解对方的一种思维方法——框架思维。这种思维对我们在其他关系中了解人,也是可资借鉴的思维方法。
框架思维有如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感知层。观察一个人,通过视觉和触觉能感受到的东西,都处于“感知层”。
第二层是角色框架层。通过职业、爱好,或者做过的事来判断人,就是角色框架层。一个人有很多种角色,职业方面的,家庭方面的,业余爱好方面的,等等。
第三层是资源结构层。比如一个人的精神资源、财富资源、人脉资源。资源是一个很难去估量的维度。因为资源结构的不同,人往往走向不同方向,成为不同的人。
第四层是存在感和能力圈。存在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根本认知的“指南针”,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他对未来的规划。为了满足自己的“存在感”,就得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圈”,这就是在奋斗拼搏中训练自己的“肌肉”。而一旦存在感被满足,能力圈也会相应地停滞。
“感知层”和“角色框架层”都是被动产生的结果,是非常浅层的关系。要了解一个人和走入深层次关系,就要从第三层开始。而“资源结构”到“存在感和能力圈”,越往内部走,主动性越强。
如果你只是想谈谈恋爱,并不想拥有跟对方的未来深层勾连和培养长期关系,那么最表层的“感知层”就够了。但是如果你想要结婚,判断一个人的“存在感”才是更加重要的东西。其实去了解一个人最深层的存在感是很困难的,换个说法就是“三观合不合”。没有一个人是完全适配另一个人的“完美产品”,更重要的是,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动力。
未来永远是不确定的,明确彼此能否一起拥抱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在变化的路上,彼此变得更加适配,这才是真正磨合的过程。
读了此文,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框架思维看起来很神秘,但其实不过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外表到内心,对一个人逐步了解的过程,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其实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识人方面的具体运用。
第二个感觉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结合,就可以产生出一篇文章来。认识事物由感性到理性,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认识一个人也是由感性到理性,但感性和理性有其具体的内涵。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恋爱婚姻如此,交朋友或者在其他关系中认识了解认识一个人,都可以借鉴这种框架思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