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阅读了《一年级加减一步计算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这本书后,一定能够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本质。
读孙惠惠老师所著的《一年级加减一步计算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这本书可以说是满满的干货。通过这本书对教材的详细分析,我清晰的看到了各版本教材中问题解决“分布情况”、“例题情况”、“表征形式”的异同。从而针对每版教材的优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适当的引进。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每道题孩子错误的原因也有了更深入的掌握,以及根据孩子们不同水平应采取什么策略,也有了感觉。
为了便于理解,以问题“电梯从1楼升到9楼,共升高了几层楼? "为例,进行简单分析。
水平0:看不懂题意。
水平1:知道信息中有1楼和9楼,但无法理解这两个信息之间的关系。
水平2:能看懂题目或者能通过画图发现,要求电梯从1楼升到9楼共升高了几层楼,就是求从1到9,但无法辩析究竟是从1数到9,还是1和9中间间隔几个数,或者其他,对于结构关系不清楚。
水平3:能正确写出9-1的算式,但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水平4;能正确写出9-1的算式,并正确计算。
水平5:能从1连续数8个,验证得数是9,或者通过进向思考的方式,思考从9楼下降8楼,是否是1楼。
学生的问题解决水平存在差异,这是客观事实。结合学生问题解决水平的六个层次和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表现,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再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不能准确理解问题情境,无法准确解答;第二类,能准确理解问题情境,但不能准确分析数量关系,不能准确解答;第三类,能正确理解问题情境和数量关系并准确解答。为了让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最合适的发展,对于这三类学生,我在日常教学中选用教学方法时也要分别对待各有侧重。
第一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准确理解问题情境。因此,我可以从选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入手,给予学生教学支持。
不能理解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坐电梯的经验、排座位的经验、借书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资源储备。
如果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体验,也可以借助影视、图片、情境演示等进行模拟体验。
不能理解问题情境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有关。“前进"“后退"上升"“温度”“名次”这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运用有助于问题情境的正确理解、数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因此,对于必要的知识概念和生活用语的概念,需要适当补充。
不能理解问题情境与学生所掌握的工具有关。学生应当先学会用画画的方式把他所理解的问题情境表示出来,只有学生将他所理解的问题情境显性化地表示出来了,教师才能准确判断学生对问题是否理解。学习需要经历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因此,对于这一类学生而言,在其还没有较好掌握经验、概念、基本方法之前,难度较大的、操作较复杂的策略的学习,都可以适当延后。
第二类学生的主要问题是不能准确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这一类问题可以通过反复对比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样,当我们把情境和结构相关的一组问题放入一个系统中,通过这组问题的比较,学生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形成理性、系统的概括认识。
我们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允许孩子质疑是发展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敢于鼓励学生问难、质疑,前提是教师应该首先能把握数学的本质!
如果学生能通过一堂课有自己的感悟,这是教学最成功之处,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师能够有效地处理“生成”,关键在于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