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一堂公开课,课题是《紫藤萝瀑布》,其基本教学流程是: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并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读完后,学生就上述问题交流讨论,教师引导明确。接着进入本课的主要环节:研读与赏析。教师要求学生先找出文中描写紫藤萝的语句,然后赏析这些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紫藤萝的特点,并揣摩其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及受到的启发。最后总结出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
这堂课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究竟应该如何确定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到底该教什么? 《紫藤萝瀑布》是宗璞的一篇抒情散文,宗璞对紫藤萝的情感不同于其他作家,因此,教学内容就应该是宗璞对“紫藤萝”独特的情感认知。这是一篇以宗璞的个性化语言描绘的、表达了其独特情感的抒情散文,“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和“其独特的情感”就应该成为“这一篇”的,也只属于“这一篇”的合宜而又个性化的教学内容。授课教师把散文的一般特征——“借景抒情”作为文章的主要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紫藤萝有什么特点,感悟作者从中受到的启发,就忽略了“这一篇”散文特有个性的挖掘。虽然也有语言的赏析,但都着眼于眼前景,即紫藤萝花的特点,理性大于情感;即使是这一特点也大都比较笼统,如生动形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等,就物论物,缺少对文本个性化语言和个性化思想情感的认知,这也就失去了“这一篇”散文的独特魅力。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散文教学中,也出现在其他文体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只注重文本的“共性”,而忽视“个性”,从而使课堂也失去了个性化的魅力。
文体的把握只是为教学内容做了基本定位,教学内容的具体确定还要根据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所谓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就是个体文本所具有的特殊的表现形态,具体表现在文章的背景、标题、选材、结构、主旨、语言风格、遣词造句、开篇、结语等更多层次和角度的方方面面。《皇帝的新装》中故事情节的巧妙设计,《唐雎不辱使命》中的对话描写,李清照《武陵春》中愁情的表达,《变色龙》中主人公善变形象的塑造,都是这些文章的特色,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笔。即使是同一体类的文章,也是各有特色。每一篇文章既具有某一类文本的共性特征,又必然具有其个性的、独特的表现形态。 教师在对文本进行教学化解读时,不仅要考虑某一篇课文作为类的共性特征,更要把握其个性特征,也就是在把握和研究课文特点的大方向的同时,尽量去发掘文体共性之下的个性特点,让每一篇各具特色的文本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也能彰显它们的个性魅力。否则,教散文就都是形散神不散、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教小说就都是人物、情节、环境;教说明文就都是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和说明对象;教议论文就都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试想,如果这样仅仅关注文体的共性,把文本的个性撇在一边,用“一般”的东西取代“特殊”的东西,就可能会导致一种固定的、模式化的乃至下篇一律的教学内容,那我们的语文教学该是如何的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哪儿还有学习的兴致? 只有发掘了独具个性魅力的教学内容的课堂,才是最具吸引力的课堂。
那么,面对不同的文本,我们该如何依据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来进行文本解读,确定教学内容呢? 一是依据文本个性化的内容确定教学内容。 个性化内容是文本中蕴含的作者“这个生命体”独特的生命意识(欲念、情趣、意志等)。这些内容带着作者可感可触的体温,同荡着作者或舒缓或急促的呼吸与心跳,展现着作者非常个人化的爱好与趣味……换言之,个性化内容就是作者个体人生独特的酸甜苦辣、哭笑悲喜、爱恨情仇。 清人叶燮论诗时说:诗中表现的“事”“情”“理”三种内容,全部紧贴诗人本身的人生,“事”反映诗人多种多样的生活经历和人际遭遇,“情”表现诗人各式各样的人生欲念和人生感慨,“理”述说诗人不尽相同的人生概念和人生哲学。其实,无论是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还是一般的作者,他们作品中所述的“事”“情”“理”,都是作者对自我生命体验的开掘与把握。正是这种开掘和把握,使得文本有了作者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一位优秀的作者,他既传承人类共通的历史文化,张扬人类的基本生活信念,同时又表达个体的生命意识,体现个体生命意识的“独特性”。正因为此,优秀的作者绝不会因为表达相同主题而写出与其他作者雷同的东西,而会贡献出具有个性化内容的文本。文本的个性化内容是文本的重要价值所在,也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是依据文本个性化的形式确定教学内容。 文本的形式即文本在布局谋篇、语法修辞、遣词造句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规范、法则。每一个文本都有它独特的形式。个性化形式与个性化内容一样,是文本成立的关键因素。一个优秀文本,除了承载的内容具有作者独特的生命意识,其形式本身也会显示出这一文本独特的艺术个性。 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
总之,我们在确定“这一篇”的教学内容时要形式与内容并重,共性与个性兼顾。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不让他们在无谓的重复学习中感到无趣。一个文本的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要依“体”扣“本”,所谓的“体”即是文体,即是共性;“本”即是文本,即个性。依“体”扣“本”就是要求教师研究文本的特点时,要根据文本的实际,深人把握文本的文体共性和文本个性及其两者的关系,这样才能恰当生成“这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