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73天
原文阅读:
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lì)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讲解:
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的东西,如果仁德不足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如果仁德可以保持它,但不用端庄严肃的态度来控制它,那么百姓就不会敬重;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如果用仁德可以保持它,用端庄严肃态度来控制它,但动员百姓时不照礼节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启发思考:
这里的“之”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说是指百姓,有的说是指禄位和国家。不过,无论是指百姓、还是国家,对于孔子在讲领导力方面是达成共识的。我们看到在《论语》里,有大量的关于领导力的内容。本章,孔子层层递进地讲述了领导力的四个要点,知、仁、庄、礼。
首先,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一点,几乎每个人都有体会,道理都“懂”,但是自己就是做不到。而且,“知(智)”还有一个前提是“仁”。一些人自认为自己聪明无比,常常耍一些小聪明,可能一时能赢得他人的认可,但做不到“仁”,长久之后还是会失去人心的。
其次,“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这里的“不庄”,是说不庄重,没有威仪,如果领导总是嘻嘻哈哈、插科打诨的,下面人就会不尊重你,不敬重你,也不怕你,领导力肯定就不行。那么,“庄”的标准是什么呢?不是一脸冰霜,让人感觉凛然不可犯。儒家的标准是威仪。威是让人可畏,仪是可以让人按照你学照着你做,成为表率,不是让人捉摸不透,让人怕你。《左传》里北宫文子说:“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
再次,“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知、仁、庄,都做到了,但还没有尽善尽美。有知有仁,是内在的东西,自己全都做到了,但出言施政仍然要以礼来节制,如果没有礼制仪式规范,还不能领导教化大家。要完美,还需要落实到“礼”上。礼制齐备,领导力才算齐备、才算至善了。所以,做到了“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这三点以后,外在的行为动作,还要处处守礼,有礼貌,有法度,有规矩。在儒家的理念中,修身主要靠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更重要的是需要靠礼。
实际上,孔子所讲的领导力的四个要点,知、仁、庄、礼,对于人生的一切大小事情,做人处世,都有指导作用。做到了这四点,做人、做事、从政、修养、事业等各个方面,才更可能趋向于尽善尽美。
最后补充说明一点,有人在这里发现一个问题,“仁”不是至高、至上、至全的全德吗?怎么“仁能守之”之后,还有“庄”“礼”两项没包括在仁里面?这是因为,孔子说话的特点是高语境沟通,就是说,一切含义都在语境里面,他并不是一个思辨哲学家,会分析许多明确的定义概念。因此,对“仁”的定义,他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边界,或者那个边界在他不同的话里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