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泉证道”就是指阳明再浙江天泉桥上与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即王龙溪)就“四句教”的师徒对话,此四句教记录于《传习录》,史称“天泉证道”)
四句偈
王阳明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也就是人生来是无善无恶的,万事万物最初的样子也是无善无恶、可以如其所释的。“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人的内心在外推的过程中意动了,被自己的私心私欲所蒙蔽,开始有了善与恶之分。“知善知恶是良知”然而,内心有善有恶并不可怕,因为你还有良知,可以顺着内心的良知去做善事,毕竟到现在也没有人规定有恶的意念是违法的,并且人的意念也是不易控制的。“为善去恶是格”可以保护内心的善,去除内心的恶,让万事万物如其所释,呈现出它本来的样子。
这首《四句偈》所要传达的是:内心是决定善恶的主要因素。虽然,我们的内心原本是无善无恶的,但是,随着你在这个世界上的生活,你会有意念,也就有了善恶之分,这世间也就有善恶存在了。
老师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当你看到一朵非常漂亮的玫瑰花的时候,你很想把它摘下来,据为己有。如果你把它摘下来了,那么,你就被你的私心私欲所打败,失去了内心的良知,内心就已经没有了良知,况且,玫瑰花也只能供你欣赏一时,最终还会凋落。但如果你明明很想把它摘下来,但你却没有这样做,这就是你内心邪恶的意念被良知战败,结果就是,你并没有把她摘下来,而是让她继续在植株上生长,这样你日后还可以继续欣赏,而路过这里的人也会心情很好。这就是内心良知的作用。
很多学派都很崇尚婴儿。他们认为,人在刚生下来的婴儿时期,内心是无善无恶的,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你的本能。但是还有人说,人的一生长大要分几个阶段,要从婴儿时期慢慢成长为像骆驼一样的人,懂得忍辱负重,肩负自己的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你要学着做狮子,狮子是万兽之王,他在森林当中有着绝对的主导力,你要学着像狮子一样,主导你所擅长的领域;但是最终,你还要回到婴儿的状态,追寻无善无恶。
狮子也无时无刻不在遭受自然法则的约束,这就是告子所说的“生之谓性?”大草原上的动物只能停留在本能层面,他们之间的捕食关系,完全是出于本能层面的,没有善与恶来定义,更没有价值和意念的判断,这是大不自由。而人虽然内心有善恶的存在,但是可以被良知打败,做出的行为还是善的,因为人可以超越本能,这是人之为人独有的价值与意义,也是人的高贵和尊严所在,这是真正的大自由。
王阳明的两个弟子也对王阳明所提出的《四句偈》展开了讨论。王龙溪认为:既然王阳明说,心是无善无恶的,那么你的意念、良知和格物也是无善无恶的。若说意念是有善恶之分的,那么心,也不可能是无上无恶的。钱德洪反驳:人的心最初是无善无善无恶的,但是被世俗所沾染后,感觉到内心有善恶的存在,在可以保留善去除恶,这是你内心的良知,在起作用。两人争论不休,决定次日去请先生评理。
先生听了两人的观点,因为两人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应互相补充,而不是相互排斥。王龙溪很聪明,经常老师稍加点拔就顿悟了,但不是每个平凡的人都会顿悟,所以要在传道的过程中教人渐修,顿悟的方式只能王荣欣自己没没自修。而钱德洪强调渐修,这是普通人应该走的道路,但容易陷入琐碎之中。所以王阳明让两人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牢记他的四句宗旨。
但我认为,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善与恶,善恶只是人的定义,而且还极有可能因为所谓的善而去做坏事。就像妈妈有的时候迫不得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会伤害其他的生物。你能把这完全定义为恶吗?可他的出发点是善啊,也可以说,她是出于本能层面,但是仍然不能完全被定义为“恶”。
而有的时候一个罪犯,他并不是生来内心就是黑暗的,有可能是受到了这个世界不公的对待,对这个世界已经失望。或者是受到了大环境的污染,内心对善恶还有良知的定义与常人不同,认为自己所做的行为是正确的。再有一种可能是他被内心的私心私欲所蒙蔽,头脑一热做出了让自己清醒过来的后悔的事情。我之前看过一个对罪犯的采访视频,是因为他欺辱女性,采访记者调查了他的家庭背景,原来这个罪犯的父亲在罪犯小的时候一直打骂他的母亲,对他形成了一种惯有的思想,因为女性就是应该不受到尊重的,所以才造就了这样一个罪犯。但这只能说是他内心的良知被打败,过于受外界的影响,但我认为他们也并不是邪恶的,他们内心也会追求一种自己认为好的状态,都想让自己生活的更好、更舒适,有的时候并不是出于恶意,但却做了伤害人的事情。所以,像这样的行为一定要被定义为恶吗?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环境的某些角落是多么的黑暗啊?到底是为什么造就了这样的黑暗?但还是因为我们动了人心中的意念,会冒出一些邪恶的念头,打破了这个善的世界。
孔子老年的时候就达到了一种至善的状态,他并不是像常人一样有邪恶的念头时,努力用良知战败它,不会让自己做出恶的行为,这才是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