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晚年用自己的话总结了“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都是围绕着良知,因为四句教是由致良知产生的,无善无恶的意思就是让世间万物如其所是,那就是心之本,善和恶就来源于自己的私欲和私心。“为善”就是去做善的事,“去恶”就是把私欲和私心去除,格物的意思也就是呈现事物本来的样子。总之,王阳明讲的是渐修的过程,悟道要靠渐修。这就是王阳明说的“四无”。比如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看到有一束玫瑰花,如果是无善无恶的状态,那么就会走上前去欣赏这朵玫瑰花,并且还会感叹它好漂亮,或许你还会因为这朵玫瑰花一天的心情都会很好。如果是有善有恶的状态,若是善良的,那就会精心照顾这朵玫瑰花,并且给它浇水,若是恶的,那就会把这朵玫瑰花摘下来带回家。
孔子认为性本善,而孟子倡导的“四端”也是性本善,告子说生之谓性,其中的“性”指的是本能层的生物性,没有价值或意义上的判断,最后,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是属于人的价值,意义和尊严,并不是违背了孔孟说的,王阳明又进一步发展了儒家的大道。
王畿和钱德洪是王阳明两个比较杰出的弟子,他们为此争吵起来,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钱德洪认为,王阳明说的是正确的,而王畿并不认为王阳明说的就是真理。
王畿认为心体无善无恶,一切都是从心之体来的,既然心之体无善无恶,那么意之动也应该无善无恶,良知也应该无善无恶,格物也应该无善无恶,也就是说一切都无善无恶。
而钱德洪认为心体本来没有善恶,但是被私欲所沾染,心体也就有了善恶,正要用格物致知的功夫让心体恢复到无善无恶的境界。
由于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第二天,弟子们在天泉桥为老师践行,王畿与钱德洪趁此机会说出了自己的疑问。王阳明说钱德洪比较务实,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不要被琐碎的事情遮蔽太多,所以钱德洪要学习王畿对本体的领悟。
王畿说心体无善无恶,所以意、知、物都无善无恶,这个理解虽然正确,但是只能自己修行,不能用来教导学生。王畿是个很聪明的人,他是在顿悟中领悟了这个道理,但是世间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用这种顿悟的方法去教导普通人,恐怕是不行的。顿悟之法只能用来自己领悟,不能引导别人。比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就是修行到了很高的境界,颜回很聪明,但是颜回在修身治学上也是非常的努力。所以王阳明是在委婉批评王畿,连颜回都不敢说自己是是聪明人,还要努力修心,那你王畿这一套理论又能讲给谁听呢?所以王畿要学习钱德洪的修行功夫。王阳明是比较认同钱德洪的观点的。
在日常修行中觉察自己有善的念头,然后积极主动的去做,消除那些恶的念头。这就是为善去恶。久而久之,你的恶念会越来越少,心里也会越来越光明,就像心中的镜子,要不断去磨心中的那面镜子,让心中的镜子变得很明亮,那么你所映照的万事万物就会如其所是,而这个如其所是就是你的本心。
所以王阳明在临终时只留下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一生都在实践行知行合一,所以在他去世的时候,他的心就像镜子一样的明亮,没有留下任何的遗憾。
王阳明先生再次嘱咐说,谁都不能更改这四句教,必须要依着这四句教去行,每个人都要铭记这四句教,做人要有良知,能分清善恶,控制住自己的私心和私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