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
米多开始粘人了。
当然,主要是粘我
每天上班都要经历一场生离死别!
一边哭着“妈妈抱抱”,
一边两只小手紧紧搂住脖子,
像考拉一样挂在我身上,谁也拉不下来。
上班马上就要迟到了,急的快要爆炸了。
喊老公来帮忙,
“快把他抱走哄哄啊,陪他玩玩啊!”
那家伙只像木头一样站在旁边,
两手一摊:他要的是妈妈啊。
上厕所的时候,
米多会在我关门的瞬间跑到门口,
用小手敲门,
像个被抛弃的没妈的孩子一样,
搞得我拉屎都充满了愧疚感!
在卫生间呆得时间稍微久一点,
米多就要求爸爸把他的小马桶搬进来,
要和妈妈一起拉屎!
哪天趁他不注意,
在厕所玩了两分钟的手机游戏,
感动得我快要哭了!
米多,你终于给妈妈两分钟放风时间啊!
现实是,
作为职业妈妈,我必须上班,
就算是全职太太,除了带孩子,
也需要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吧?
小区里的全职太太们,
每到周末就结伴出去逛街吃饭见朋友。
所以一到周末,
小区里就出现很多带奶娃的爸爸,
这可真是时代的进步!
难道真要把孩子像袋鼠一样,
背在身上才是好妈妈?
美国的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院,
有一篇长期追踪的报告,
探讨早期的婴幼儿照顾,
对日后情绪发展及认知功能的关系。
报告中没有任何一项指出,
“母亲上班对孩子有不良的影响”
研究发现:
影响孩子未来发展最大的因素是:
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
而不是谁来照顾婴儿。
真正影响孩子依恋行为的是:
母亲是否了解孩子的需求,
是否能对孩子的需求做出立即的反应,
而不是在家的时间长短。
如果母亲虽然人在家中,但是心不在焉,
看电视或忙自己的事,对孩子不理不睬,
孩子一样会有不安全感。
所以,
陪的质量远远比陪的时长要重要啊!
这个观点真是令职业妈妈感到振奋,
是不是?
至于上班前如何与孩子道别,
也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现在,每天出门前,
我都会和米多约定回家的时间,
并且尽量做到固定时间回家,
让米多知道妈妈出去了还会回来,
妈妈不会消失。
同时,
出门前预留出5到10分钟和孩子告别,
给孩子几分钟的拥抱,无数个亲吻,
给孩子撒娇的机会,
满足孩子表达依恋之情的愿望。
我们还建立了一套告别的流程,
比如拥抱,挥手,说出约定回家的时间,
给孩子一个期待,飞吻……
爸爸还编了一套送别词,
每天米多都要叽里呱啦,
像背儿歌一样背出来,
看上去像个仪式。
有了这个仪式,米多可以在心理上,
对我的离开有一个缓冲的习惯时间。
但是仅仅注意这些还是不够!
最重要的是,下班后要马上和孩子亲近,
关掉手机给孩子半个小时高质量的陪伴。
抱抱亲亲,然后陪她玩
不论孩子要玩什么,都热情洋溢地参与。
这可以很好地缓解,
孩子一天见不到妈妈的焦虑感。
不论如何,让孩子知道,
虽然妈妈不能每时每刻都在我身边,
但是每次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都很开心,
妈妈都很爱我,这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