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篇第十三12
【原文】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大意】孔子说:“如果有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三十年就一定可以使仁道大行于天下,仁政有望。”
【一点启示】儒家的志向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此为标准,差不多需要三十年,可期待这个理想愿景。儒家推崇王道,主张德治、礼治,以德服人,人人心悦诚服。这是久久功成,欲速刚不达。否则急功近利,那是表面功夫,落入霸道,难以持久。
【浅谈】
(1)对于王道的推行,孔子意犹未尽,再作期许。王者,比善人贤相高一个等级,即明王圣君,出一个尧舜禹这样的圣人。
(2)明君实行王道,三十年,一代人便能看到仁政,即上位者讲仁义道德,老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3)中国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隔世或隔代的努力,有了安定的社会基础,有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然后才能世而后仁。
(4)此处世而后仁,有一个经典样板戏里的大反派黄世仁,其名字来源于此,好悲催的反差。
(5)但从中国历史看,不论是贞观之治,还是汉武雄风,总是要一个新朝代建立后百把年的付出才行。三十年大变样,孔子的期望而已。一个王朝初期二三十年不打仗,慢慢休养生息,这样百余年才能考虑长治久安。
(6)一个家庭也是如此,教养儿子成才只是基础,到孙子辈才能慢慢真正的做到家族复兴和传承。但要败基本上三代而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