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与老友在网络中聊起各地家常饭食,不知怎的说到了“焖面”,在我的认知里,该是属于河南乡野市井最为常见的餐桌主食;友却言说我是寡闻少见,这款面中带菜的吃食本该源于内蒙,君不见内蒙包头一带大片街区,多能看到栉次鳞比的大小食肆,旗幡招牌上都打着“某某焖面”的幌子。
因是老友,言语上就少了恭维和谦逊,由着性子,打出了一段文字发了过去: “依照这逻辑,您初到异乡他处,于一街之上,但凡接二连三地见到【麻辣烫】的招牌,那就是认定到了成都或是重庆喽?”
老友笑答,“不予【杠精】讨论问题,老想着与【轴人】争高谋浅,不是真傻就是闲出了鸟来。”
我回了句,“简单且畅快的相处,就是要由着本心,不藏掖,不造作;合则聚,不合则散嘛!”
老友似是忽有事忙,匆匆回了句,“天下以小女人与大无赖难养也!”便没了当日的动静。
……
因揣着颗“吃货”的心思,遂对“焖面”的出处便埋下了好奇。(现今还是“外事问谷歌,内事问百度,房事问天涯”么?呵呵!)在网上寻觅多处,对于“焖面”的起源仍是雾里看花,没能琢磨清楚根脚,多是些“焖面是我国特色传统面食之一,起源于宋朝,发源在山西、河北、内蒙古西部以及河南等地”;或是“现如今主要是流行于我国中部和北部大部分地区——如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安徽等地区。”的笼统言语;凭着执拗往细致里寻查,大抵寻出了三种说法:一是河南饥荒说,“焖面”源于河南闹饥荒年代,人们为了防止粮食被抢而想出来的一种暗地里“面里藏菜”的做法;二是安徽的瓦罐面变种说,一家做惯了瓦罐面的当地食肆,某一日店家客多难顾,以至于收摊时,不慎将未曾售卖的瓦罐面,忘在了熄火却尚有余温的炉灶上,待到晚时记起,寻到店中,掀开罐盖,不成想却内腾有香,面条已是饱润汤汁,沁得入里三分,一尝之下,口感爽利里似有干脆且透着股子咸香浓郁。至此,便多了这一道安徽版的“焖面”;三是相传始皇帝为修建长城,命蒙恬率十万大军肩挑背扛,逢山开路,为了缩短做饭时间,随军厨子便将饭菜混在一起,一锅烩炒,熟而后食;如此一来,既能均衡营养又能快速增强体力。后来将士们把这种吃法纷纷带回故里,以至于流传了下去,这种吃法逐渐盛行于北方多地,后人慢慢的将这种吃法不断改良,随之渐渐有了“铁锅焖面”的吃法。对于以上这三种说法,以我一个九流的厨子,端着个“纯吃货”的严谨来看,多半是信了第三种说法,毕竟蒙恬的十万大军多是北方民众,在久远年代的更替间,这种吃法,流传范围虽然广阔,却也未能在百越,云贵,南海一线传承开来,得观今时今日,似是能得以佐证。再看如今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安徽等地流传的此种面食做法,虽名称各异,有被唤作“卤面”的,“蒸面”的,“焖面”的,“炖面”的,甚至东北的“一锅出”里也能窥其身影;还有几年前在京都蹿火的“鱼头焖饼”也有“铁锅、面食、浓汁”这“仨”关键要素的存现。莫不正应了那句“纵横不出方圆,万变皆有所宗”么?北方之地,民风自承骁勇,吃法上也多显得爽利、豪酣,一口半米来长的炭黑铁锅架在灶台,锅中铺满扎实焖面,在洒脱、随性里就能瞧得见执拗与刚直,大气且低调,虽是少了七碟八碗的场面,只存了满盛的咸香浓郁,却还是凭着一己之力,得以慰藉那些饥肠辘辘人们的肚肠。
家中有妻,祖籍河南孟州,传了自家奶奶的手艺,最会做此种面食。曾记得,和媳妇婚后入豫拜望老太太,返程时,同居一地的三姨子,硬是让老太太给做了一提兜的焖面条,足有六、七斤沉,硬生生手拿肩扛的颠簸了数千里地。只记得,到了属地的当天夜里,三姨子吃了个“油嘴满腮”,平时的大大咧咧,竟也能“少有言语”,是乡愁?还是惦念?
妻每逢做此“焖面”,必是满满一大盆,东家送一碗,西家捎一碟。倘若在采买食材的档口,但凡被有心人瞧出些许“端倪”,多半会打通电话,言说莫要少了他的那份。有人说“被需要”是种另类的安全感,还说人们一旦享受了这种感觉,多半就能彰显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度来。人活于世,或远或近,总有些朋友会相伴而行。行走之间,偶遇一知己,最是难得。彼此相知相惜,存着挂牵,其实,被需要实是一种幸福。对于此番说法,我深以为然。
“焖面”做法并不复杂,烹饪的方法就在字面上--焖。“焖”在新华字典里的解释为:“盖紧锅盖,用微火把饭菜煮熟。”关键有两处,一是盖紧,二是微火。食材方面,细面条最好,只有够细,才好焖熟;配菜么?荤素两可,土豆、蘑菇,茄子、油菜,西红柿、莲花白,五花腩、鸡胸肉皆能入锅“折箩”。据说山西沁水的赵树理,特别钟意切了土豆的焖面,说笑句,兴许这就是赵公被归入山药蛋派的原因了吧,呵呵!
妻的焖面,多选豇豆、豆芽菜搭配五花肉。肥瘦相间的五花,或是斩丝或切片,经了姜葱爆香,以小火煸出些油来,一是去去肥肉腻口的不适,二是“萃出”的油脂更容易沁到面食里,以提升入口的香浓。“以油入面”就是糕点起酥增香的诀窍,制作糕点时,馅料、饼皮都是要加些“荤油”的。炒好肉片后,切成寸段的豇豆一并放进锅中且按着习惯添些调料,生抽、蚝油、盐和提鲜的糖,待到豇豆翻炒至断生后再放入豆芽菜,略加翻炒,倒进锅内些许开水,得需和菜码齐平,中火滚煮五六分钟后盛出部分菜码和汤汁,把备好面条捋顺码好放进锅内,将盛出的部分菜码和汤汁浇在上面,扣上锅盖,以中火“焖”一刻钟左右,此间面条约有八分熟,掀开锅盖散散蒸汽,用筷子或锅铲或是双手并用,左右开弓,将面条和菜码调拌均匀,扣上锅盖,转小火,再次“焖”制一刻钟左右。还等什么?去寻一个最大的碗,盛一碗沁足了汤汁的面条,再用锅铲或是筷子“捞”些豇豆、豆芽和泛着油亮的五花,左手操一粒剥好的白蒜,右手一箸入口,面香里沁足了汤汁汤色,菜味里裹挟着咸香醇厚,特别是挨着锅边或是锅底的那层子焦黄,像极了广东煲仔饭里的锅巴,焦香满齿,三春不忘。
有滋味的日子究竟是个怎样过法?不缺钱花?鲍参翅肚?还是鲜衣怒马,豪车名苑?还是力所及处存着分心安?人生在世的简单、畅快是由着本心,不去藏掖,不用造作,是自家灶房砧板上,有菜刀切肉切菜声响不绝,阳台有花开朵朵,窗外能见天上太阳,餐桌处有妻盛饭,身旁有儿与你一般端着碗“焖面”,只不过碗小了些,兴许用不了几年光阴,小碗就要换成大碗,就有人与你较真抬杠,把酒话桑麻……愿那时,这碗“焖面”滋味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