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休假,老公说你老看那些苏东坡干什么,“番茄”里面好多好看的书呢。
不记得当初自己为什么要去学苏轼的诗词,可能只是想把所有能有幸接触到的诗词都抄写下来。后来听了康震教授、春俏老师关于苏轼相关的解读,今年年初竟还买了本《苏轼传》回来,时不时会拿出来看一看。
苏轼家乡眉州从事桑蚕业的人很多,二月农闲时会举行“蚕市”,卖些桑蚕用的器具,也有供人吃喝玩乐的。在他的《和子由蚕市》中有“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欣。去年霜降斫秋荻,今年箔积连如山”。他回忆了家乡的蚕市很热闹,养蚕的簸箕堆得老高。他在《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中写到“蚕欲老,麦半黄,山前山后水浪浪! 农夫辍耒女废筐,白衣仙人在高堂!”在即将结茧的日子,因为接连下雨,农家妇女不能携筐去采桑叶饲蚕了,真是让人忧心。
苏轼写的这些含有乡村元素的诗词,常常让我想起小时候的生活。
记得最开始,村下面按组分工,我家所在的组叫“蚕桑组”,整个组的人都是靠养蚕为生。那时有用土砖建的公共蚕房,蚕房外是一片连着一片的桑树林。每到春天,就会有新的蚕宝宝住进蚕房,蚕房空间很大,用竹竿搭了三四层的架子,蚕宝宝被放在大大的簸箕里,然后放在架层上。蚕宝宝吃的桑叶是要在大晴天采摘的,可能有露水和雨水的叶子会让它身体和肠胃不适。叶子采摘后要趁着新鲜,用刀切碎,然后撒在蚕宝宝身上,不一会你就会看到蚕宝宝们爬出叶子畅快吃起来。到夏天蚕宝宝就长大了,从小灰灰变成了白胖胖,一大片叶子一会就啃缺没了。当然除了吃,它还会拉很多“颗粒”出来。晚上周围静下来,蚕房里却是一片食叶声(也可能是拉的“颗粒”声)。每每读到《苏轼传》中欧阳修写的苏轼参加礼部考试现场的诗文“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总让人想起蚕房微微的沙沙声。夏天也会遇到接连下大雨的日子,记得妈妈常趁雨停了,采摘一些稍微干的叶子擦干了给蚕宝宝饲用。印象中养蚕的日子,他们不是在蚕房里喂蚕,就是在桑树林里采摘桑叶。
除了大面积的桑树,家乡还会有一些田地是用来种麻的。夏天的时候,南风吹过阳光照耀的桑麻叶,那一幕风景在脑海,直到读到苏轼《浣溪沙》中的那些诗句“麻叶层层檾叶光”、“日暖桑麻光似泼”,照片似的记忆才得以有了文字的记忆。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读到这首宋代张俞的《蚕妇》才理解当初父辈们为什么挖去了大片的桑树林,改种了其他经济作物。
日子真是一去不复返了,曾经的桑麻林早已不存在了,还好有那些旧诗句能让人想起曾经美好的一幕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