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

一位妈妈的吐槽引人深思:儿子买300元的鞋子眼都不眨,女儿买500元的衣服毫不迟疑,而轮到自己买个两元钱的包子,却要反复掂量、犹豫再三。

可以说,这位妈妈的形象堪称当代部分父母的缩影,而她儿女的消费状态,也映射了许多青少年的典型心态——对父母的付出习以为常,却对消费的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

然而,我无法认同这位妈妈的做法。 这种自我牺牲式的付出,无形中为亲子关系套上了双重枷锁:其一妈妈在不断的自我压缩中逐渐丧失主体性,模糊了自我价值(这也为什么当代人怕结婚的原因之一);其二, 孩子在习惯性满足中,难以理解他者的付出,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可能不懂得感恩也缺乏责任意识。

更糟糕的是,这位家长错失了一次关键的财商教育机会。 消费观绝非仅仅是花钱的习惯,它实则是塑造健康人生观不可或缺的部分。缺乏正确的金钱观与价值判断力, 孩子未来独立面对经济生活和复杂社会时,必将遭遇重重挑战。

我们身处商品经济社会,个体的核心能力、素养与人生态度,最终将成为其在社会上立足与发展的“硬通货”。求学之路,本质上正是积累知识、锤炼思维、提升自我内在价值的过程。父母需要引导孩子理解:如何在日常消费中正确理解商品价值与对劳动的尊重。

因此,我觉得这位妈妈需要改变的不仅是自己的“包子”选择,更是教育的方向:停止用自我牺牲绑架亲情,珍视自我需求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示范。父母学做自己。

现在孩子的消费观念里也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面对“大额”消费或日常生活中,父母有必要引导孩子思考“需要”与“想要”的界限、理解金钱的来源与价值、学会规划与取舍。我认为,健康的消费观,是助力他们未来在社会上稳健行走、实现价值的必要装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