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
和很多地方不一样,因为本地不产稻米,只产小麦所以我们这里的主食很少吃米饭而是吃馒头,以面食为主,主中之主则一定是馒头了。但是要是说好吃的馒头,还是家里做的。现在城里都是专门的馒头房,只需要1块钱就可以买上2个,在我上中学的时候1块钱可以买四个,5毛钱两个馒头再夹上1毛钱一片的辣片配上一碗棒子面粥就是一顿饭。
磨面
好吃的馒头是自己家的小麦,自己家的面,妈妈亲手和面,揉馒头,蒸熟。从犁地,到平地,播种,施肥,浇水,除虫,收割,脱粒,精洗,磨面,每一道工具都是爸妈亲手完成。在磨面之前要先将小麦倒进入筛子进行粗筛,筛掉比较大的杂质,然后放入簸箕,进一步去除里面的杂质,细微之处需要手工一个个将小石头或者瘪掉残次品捡出来,然后倒入大号柳编笸箩,然后用沾水的毛巾一遍一遍的擦洗小麦,好让小麦干净。
然后我帮着妈妈装袋,一个大大的口袋,多数是化肥袋的二次利用,然后帮着妈妈扶上自行车,绑好。跟着妈妈去磨坊磨面。开始我们本村没有电磨,磨面要去隔壁村。将小麦倒入电磨磨一便还不行,需要将残渣重复磨几次,好榨干每一个面粉颗粒。磨面的时候还要带上一个干净口袋,将面装入面口袋,而剩下的残渣不能丢弃,这是麸子,也叫麸皮,为喂猪的重要饲料。
和面
清水和面,因为蒸馒头比较麻烦,耗时耗力,所以一次蒸馒头都要蒸好多,下次吃需要上锅熥一下即可。家里人又多,所以和面往往要一个大大的面盆,这个面盆是土陶的,很重,这样好在和面的时候盆不够稳定,现在家里的瓷盆没有这个大瓦盆好用。
馒头要发面,所以在和面之前需要一个重要的引子,酵母,但是小时候没有专门的酵母粉,再说买来也是要花钱的。劳动人命的智慧是伟大的,这时候一个家家户户必备的神器出现了,叫面桷子。面桷子其实就是在这次已经发酵好的面留下一团,放入面口袋,它会干掉,待下次和面的时候需要将面桷子掰碎用水泡开,用这个水作为这次和面的开始,有时候这次和面的时候忘了留这个面桷子,不怕,从邻居家借用是常有的事儿。
和好的面,需要放在温度稍微高一些的地方,夏天不发愁,冬天则要放在炕上或者离火炉近一点的地方,因为发酵需要一定的温度,如果温度不达标经常会出现面不开的问题。还好老妈对这些掌握的炉火纯青,面发好了放到大大的案板上开始揉面,揉的时间长馒头有嚼劲,会更好吃。妈妈有时候会借助擀面杖一遍又一遍的压。压好的面或是搓成原型的馒头,又或者切成长方形的。
上锅蒸喽
在妈妈揉面的时候就已经吩咐我们兄弟几个大锅中加水,点火烧开。待水烧开的时候妈妈也做好了馒头准备入锅。自己烧火火力不稳定,妈妈也不用看表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熟透。觉得时间差不多的时候妈妈会在馒头上用手指头轻轻按一下,如果按的这一下可以很快恢复,证明已经熟透了。馒头出锅也是一个技术活,刚蒸好的馒头很烫,妈妈会乘上一碗凉水,在手上沾一些凉水,在馒头相连的缝隙撒上一些凉水好让捡起来的时候没那么烫手。
热气腾腾的馒头终于出锅了,太烫,我们哥几个则会用筷子插住一个,这样蒸出来的馒头,真正的可以吃出来小麦的香味,绝对不是外面买来的可以比拟的。
卷馅
有的地方又叫菜龙。是我的最爱之一。制作工艺和方法其实和包子差不多,必须是韭菜鸡蛋馅儿。但是比包子要长很多,长长的一条。一层笼屉也就是能放两条。使用时需要切开分段。我自己往往能吃掉一整条。做的时候韭菜切碎,加入生鸡蛋,用面皮包好,下锅蒸熟就好。因为我爱吃这个,现在回老家妈妈还会经常蒸上一锅。
花卷
说的另外一个最爱。老妈做的花卷味道独特,花椒经过炒制,再碾碎,配上一点儿盐就做成了花椒盐儿。花卷有两种外形,一种是方形的,活好的面擀成饼,在面饼上擦满食用油,花椒盐,还有卷起来,用刀切成馒头大小即可,而麻花状的是切完之后再需要拧一下即可,拧成麻花状的层次会更丰富,每一次会更薄,是我最喜欢的,整熟之后重重叠叠,鲜香扑鼻。花卷的制作显然要比馒头复杂,小时候也只是偶尔吃到,算是主食的花样。
糖包子
糖包子,又叫糖馒头,也是花样主食之一,和包包子一样,区别就是糖包子的馅儿只需要一勺糖,红糖最佳,白糖也可以。简单的做法是包好了之后依然揉成馒头状,复杂一点的做法是将其包成三角形,又称糖三角。小孩子喜欢甜食,一个糖包子就可以既当零食又当主食。甚至在办喜事的时候,亲戚们走亲戚都要带上一定数量的糖三角作为恭贺的礼品。现在这个风俗我已经不知道还有没有了,区别是近年的已经不是家里自己制作的,而是有馒头房专门制作的,形状更标准,也更白。小时候经常一出锅就猴急的抢吃这个糖包子,只想吃到中间的糖汁,有时候会只把糖心啃掉,外面的面皮缺丢在一旁不吃。
月饼
同样的做法一样要用来做月饼,区别只是外形的区别。那时候的农村都不富裕,中秋节基本上走亲戚才会买些月饼,很少买来自己家吃的,即便有也是很少的。所以妈妈会给我们做月饼,做的就是月饼就是蒸的糖饼,揉圆,在上面再用妈妈的顶针压制一串图案,就是这种不略不累的月饼才吃出了真正中秋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