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洪录【5】
【原文】
问“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先生曰:“良知原是知昼知夜的。”
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
曰:“不知何以一叫便应?”
曰:“良知常知,如何有睡熟时?”
曰:“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夜来天地混沌,形色俱泯,人亦耳目无所睹闻,众窍俱翕,此即良知收敛凝一时。天地既开,庶物露生,人亦耳目有所睹闻,众窍俱辟,此即良知妙用发生时。可见人心与天地一体,故‘上下与天地同流’。今人不会宴息,夜来不是昏睡,即是妄思魇寐。”
曰:“睡时功夫如何用?”
先生曰:“知昼即知夜矣。日间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间良知即是收敛凝一的,有梦即先兆。”
又曰:“良知在夜气发的方是本体,以其无物欲之杂也。学者要使事物纷扰之时,常如夜气一般,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译文]
问先生“《易经·系辞》中的‘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句话怎么理解”。
先生说:“良知原本就是知道昼夜的。”
又问先生:“当人熟睡时,良知也就没有知觉吧。”
先生说:“如果没有知觉,为什么一叫就应答呢?”
问先生:“良知若是常知的,怎么会有睡熟的时候呢?”
先生说:“夜晚都要休息,这是自然常理。夜里天地混沌,万物的形状和颜色都消失了,人的眼睛耳朵看不见听不到,七窍都歇息了,此时正是良知收敛凝聚的时刻。天拂晓,万物显现,人也能听到声音,看到形状、颜色,七窍的功能也恢复正常,这正是良知妙用开始发生之时。由此可见,人心与天体原本是一体的。因此孟子说‘上下与天地同流’。如今的人,夜晚不擅长休息,不是沉睡不醒,就是胡思乱想、噩梦连连。”
问先生:“睡觉时如何用功夫?”
先生说:“知道白天如何用功夫,也就知道夜晚如何用功夫。白天良知是顺应无滞的,夜里良知是收敛凝聚的,有梦就是先兆。”
先生又说:“在夜气下发的良知才是良知的本体,因为它没有丝毫物欲掺杂其间。学者要在事物烦忧时仍如夜气一般,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解读]
这节的问答可以认为是对良知之学的“极限测试”,提问者有意提出一些极端条件——熟睡时——来测试良知之学在非正常条件的表现。
提问者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王阳明认为人即便是在睡眠状态,良知依然在起作用,特意举出了睡着的人也可以被叫醒的特性,以证明良知的“不息”。
提问者又问,“良知常知,如何有睡熟时?”阳明说“向晦宴息,此亦造化常理”,天黑了人就睡觉,这就是自然规律,良知一时的收敛凝一只是为了配合造物所安排的“常理”,这本身也可以说是良知之用,“人心与天地一体”,睡着也好,醒着也好,都是完全依据造物的“常理”而行。
提问者又问睡着时功夫如何下?但是阳明先生要求人效法昼夜之道,睡眠时你就好好睡,这本身就是致良知了,不要胡思乱想,避免产生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等情况,就是睡觉的功夫。据统计,中国居民睡眠障碍的患病率高达42.7%,阳明先生在四百多年前就劝诫我们睡要好好睡,我们当代人读之当更有切身之感。没有好的睡眠,连饱满的精神状态都保证不了,又如何能在白昼竭尽全力做致知的功夫呢?
阳明先生最后补充说的“夜气”,在前面的《传习录》 中已经讨论过,这里再复习一下。
夜气,是孟子提出来的理论,指晚上静思所萌发的良知善念。日间纷扰,夜间宁静,人的良心也有所生息,积攒到平旦清晨之时,其良心发现,善念萌生,这就是夜气。就好像我们小时候,白天贪玩,玩疯了。到了晚上静下来,就有些悔悟,发誓“明天开始好好学习!”第二天又要贪玩的时候,想一想昨天晚上的念头,就是“夜气”,就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了。
其实我们对所有事情,应事接物待人,对家人朋友同事客户,所有事自己夜间静下来的时候都知道该怎么做,都有过发愿,但到了白天,遇到那事的时候,私意萌发,良知又不见了。昼夜之道,存养夜气,知昼即知夜,知夜即知昼,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确实是一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