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亚军焦点解决网络中级第11期持续分享第201天
焦点是我们常说的目光、注意力。一般人遇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将焦点集中在问题本身上,进而产生一系列自动化的思维:
—这问题是怎么发生的?
—是谁造成这个问题的?
这样的思维方式用在机械问题上会很有帮助,比如,车子坏了……。我们只要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就可以知道如何解决。
在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小道爱发脾气、不听话,大到出现行为偏差,父母也总免不了用修理机器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解决孩子的问题。比如,当孩子赖床不起时:
—是不是昨天睡太晚了?
—怎么天天起床都这么困难?
这些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但是,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我们会发现有些问题真的找不出原因,不但如此,还可能耗费掉了过多的时间、精力,导致徒劳无功,增加了亲子间无谓的摩擦。
人不是机器,若我们能将焦点稍稍调整一下,则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还是以孩子赖床不起为例,如果我们注意到:
—什么时候孩子一叫就起来?
—什么时候孩子比较容易早起?
—那时候,他是什么样子的?
—他是怎么做到的?
这种思维模式更关注每个人的优势和他所拥有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比如:孩子的优点、长处、特质,以及任何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的人、事、物等。这是一种集中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不只注意到孩子晚起的时候,同时也能注意到孩子也有早起的时候。如此一来,父母于孩子之间的谈话势必不会只聚焦在“他我什么做不好”“为什么没有做到”等失败之处,而转为“他有时也能做好”的成功经验和例外经验上。之后再与孩子谈话,亲子气氛不仅会比较亲和,孩子也比较容易有自信。当孩子比较自信时,容易产生“我能感”,进而主动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不同的焦点会带来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