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进步,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进步。很多人的进步往往会在卡完美主义中,经常会为不完美的现状而懊恼,从而白白错失了机会。
为什么不能容忍不足?因为现状的不完美就意味着自己营造的完美形象破产了,这种破产不能接受,于是就陷入了情绪内耗。
举个例子,最近一直在尝试用美剧学英语。核心的精髓,就是边听边读100遍,在剧集不同的场景中熟练掌握这些日常生活用语的用法,直到脱口而出。
现如今,一集20分钟的美剧我已经边听边读边记录了24遍,比第一遍完全听不懂强太多了,但仍然在跟读时跟不上日常对话的语速。
在我的脑海中,总有一种这样的声音在跟我说:如果不能完全按照日常对话的语速跟读100遍,就说明学习质量是注水的,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真的边听边读100遍后,如果还是无法像母语一样快速交流,我花这么多时间拿不到确定性的结果,太亏了。
类似这样的声音不仅仅出现在英语学习上,写作、课题探索等等诸多的事物都存在类似的声音。我的理性明确地知道这样的声音就是「自恋」,而事实的真实情况是我正走在熟能生巧的路上,想从量变引发质变,就是要忍受整个不完美的过程。
其实,现状永远是最糟的。但如果用现在的自己回看1年前的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进步是坐了火箭的。把这种进步平均到每天,为啥就感受不到进步带给自己的快感呢?不是感受不到,而是自己习惯了这样的进步,开始边际效益递减了。
什么是边际效应递减?你没吃饭时,吃一碗饭给你带来的满足程度是100%,第二碗是70%,第三碗是30%,第四碗就变成了负数,因为你已经吃撑了。
当相同的刺激无法带来更多的多巴胺时,倦怠感和非理性的自恋就会逐步占据上风,阻碍继续行动。这种状态很正常,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机制,提示自己该休息了。毕竟,一口吃不成胖子。最佳的策略,就是滴水穿石,每天干一点,聚沙成塔,就能完成质变前的量变积累。
虽然我们最终的目标是不断接近完美,但这个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就不会为了最后的一点点工作而永远无法把它们做完。
大部分时候,一个更好的改进让我们获得两成收益,两次这样的改进就可以获得四成收益,而我们自认为最完美的改进,不过让我们获得三成收益而已。随着我们的认识不断进步,会发现过去认为的完美其实并不完美。2+2>3的道理谁都懂,做事情不怕慢,就怕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