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问:“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这是一个古老的故事,道理是那么的简单,也就是老师课堂上讲得“临在”,佛教禅修里的“正念”,可是生活中却很难做到。
主题:与老师的谈话
事件:工作室开业一个月了,今天抽时间去拜访老师,见面也很喜悦,因之前就告知老师今天去拜访,老师特意留了一个特殊案例,来帮助我提升技能。心怀感恩,看着老师写的案例,提问的基本的信息都答对了,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看出来。经老师一解惑,一下子就明白了。我也反馈道:之前老师也说过类似的知识,可是我听过之后印象不深,很快就忘记了。现在轮到自己实战了,一说就立马记得了。老师说:你之前的心不在这儿,人在心不在,虽然在学知识,三人行只要有事,你就会以那边事情为主,去考虑及时处理。处理不好心里会一直惦记着,所以知识听过了就忘记了,从头脑里面飘过~~我说自己学东西就是比较慢,要有个过程呢。老师说,你很聪明,但是头脑死板,执行任务还行,不敢出错,但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灵活度欠缺。
即时反应与身体感受:
忙不迭的去解释,自己是慢热型的,要多练习才能记得住。想掩饰自己的羞愧感。身体有点紧张,表情有点尴尬,想找些轻松话题打打岔。
内在的对话:
完全靠头脑去理解去记忆,纸上谈兵当然记不住了。实例分析多了,自然而然就记得了。我学心理学也是这样的过程,为自己找了好多合理化理由。
内在的感受:
自责、羞愧、无能感、不服气
情绪伤痛被触动:
小的时候,每次学到新的技能,就想回家与父母炫耀一下,希望得到他们的认可。回家向他们表现的时候,而等到的确是挑毛病,挖苦、不屑、嘲笑……特别是姐姐,冷嘲热讽,无论做得好坏都是狗屁不如,还笑话我语言表达的狗屁不通(长大后人多的场合不敢说话,担心表达错了被人耻笑)。经常是忍不下去愤怒爆发,本来开心的事最终都在争吵中结束。
发现自己什么限制性信念:
不喜欢被别人指出不足,即使对方是好意,也感觉到被否定、不认可,甚至还觉得被耻笑。还想为自己不足之处找个合理化理由,让自己不羞愧,及时从难过的情绪反应里出来。(也就是9号的自我麻痹功能)舒适在潜意识里面还是非常重要,一切的学习与成长,都是为了这个底层需求服务的。
临在后看到的真相和可能性:
真相是对老师教授的方式,心里确实有点排斥。因内心深处有不满,本能反应是阻抗,但还要压抑着,怕说出来不和谐或有冲突,无法承担后果,况且也不笃定自己想的就是对的。(这个老师教授知识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在谈论百姓生活及社会现象,每到这个时候我觉得时间都浪费了)所以经常会在大家谈话中抽离出来,看一些自己想看的文章。其实老师说的,知识都在生活中,联系常理来解决问题。而我却是一直执着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老师这种方式总感觉自己的时间被占用了、虚度了。老师经常会把知识穿插在谈话中,而我的目标是学习好技能,被执念带走的时候,已经忘了初心了。
可做的回应与调整是什么?
临在的根基不牢,升起分别心而不知,人在曹营心在汉,三心二意就会心烦意乱。安住于当下,专心心才安。模式无处不在,需要继续修行,感恩老师的善意提醒。头脑善于欺骗,唯有觉察才能看到真实。大道至简,其实就是与当下的一切同在。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经由这个过程也是一种体验,更清晰的观察到自己迷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