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恐惧症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恐惧症,患有这种病症的儿童,只对某一特定的对象产生恐惧,小到一只昆虫,大到一架飞机。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到儿童头脑中想象出的意象,都有可能成为儿童心中的“恶魔”。为了帮助儿童摆脱特殊恐惧症的纠缠,我们首先应该了解特殊恐惧症的形成机制。
什么是特殊恐惧症?
特殊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比较特殊的一类,在儿童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儿童只对某种特定的对象产生恐惧,而且心中总是充满无力感。
特殊恐惧症是对某种特定事物或情景感到恐惧的症状,如对飞机、电梯、蜜蜂、狗等感到恐惧。在儿童的潜意识中,他们会认为这些事物或情景充满了不安全的因素(电梯可能会坏,蜜蜂可能会蜇人等),所以他们只要看到,甚至听到让他们感觉恐惧的事物或情景,自然而然地就会感觉恐惧,情绪会随之出现波动,行为也会变得异常。
关于特殊恐惧症的产生原因,至今还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是现在已经知道的是,特殊恐惧症具有某些普遍的共性。比如,特殊恐惧症只针对某一特定对象;特殊恐惧症的严重程度远超一般恐惧,其破坏力也更大等等。特殊恐惧症是恐惧症中比较特殊的一类,但从其本质上说依然是恐惧,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情绪变化。
心灵寄语
你虽在困苦中,也不要惴惴不安,往往总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萨迪
如果我们能把歇斯底里的痛苦转化为寻常的不愉快,收获就相当可观了。—弗洛伊德
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 —拉伯雷
特殊恐惧的形成机制
对于特殊恐惧,有些孩子深有体会,但是要说出恐惧的原因,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给出答案。这种未知感,会在无形中加剧孩子的恐惧心理,让孩子承受更大的痛苦和折磨。
关于特殊恐惧的起源问题,有两种主要的观点:第一,特殊恐惧是先天性的,有些人从出生开始就对某些特定对象感觉恐惧;第二,特殊恐惧是后天形成的,是从自己或他人的经历中产生的。
后天产生特殊恐惧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恐惧只能用先天而来的观点进行解释。比如,有些儿童怕蛇,即便没有接触过,对蛇也有一种特殊的恐惧心理;有些儿童恐高,虽然家长并没有带他们去过高处等等。
可见,对于儿童的每一种特殊恐惧,都不能简单地从某种单一的机制去理解和研究,只有将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才能更加准确地找到儿童特殊恐惧的诱因,为帮助儿童战胜这种恐惧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灵寄语
世间之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罗丹
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参观过痛苦的展览所,那么他只看见过半个宇宙。—爱默生
你若想尝试一下勇者的滋味,一定要像个真正的勇者一样,豁出全部的力量去行动,这时你的恐惧心理将会为勇猛果敢所取代。—丘吉尔
教孩子给特殊恐惧分级
因对特定对象的恐惧而产生了特殊恐惧症,因此与特定对象的距离、接触程度等,都将影响恐惧的程度。给特殊恐惧分级,能让儿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恐惧程度,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特殊恐惧。
对特殊恐惧进行分级,可以帮助儿童认清自己的恐惧程度并对自己所处的情境做出判断,从而根据不同的恐惧程度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儿童来说,需要学习的是怎样划分自己的恐惧等级,从零级到十级,分别对应的是从不害怕到最害怕。
对于任何一个患有特殊恐惧症的儿童来说,对特定对象的恐惧大多是源于自己的想象,因为对象的未知性有神秘性,儿童心中会生出更多的疑感,这会加剧他们的焦虑,但是他们如果能对恐惧对象有鲜明的印象,就可以以更加平和的心态应对它们,焦虑自然会减轻。
一般而言,五级及以下的恐惧是可以忍受的,遇到这种程度的场景时,儿童如果能暗示自己没有焦虑的必要,那么焦虑水平就会下降。
心灵寄语
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难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都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
我们常常听人说,人们因工作过度而垮下来,但是实际上十有八九是因为饱受担忧或焦虑的折磨。—卢伯克·J
如何帮孩子战胜特殊恐惧
特殊恐惧的形成或许只需要短短几秒钟的时间,可是要将其从儿童心中驱走,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要坚定地与孩子站在一起,共同面对特殊恐惧,正视并最终战胜它。
想要帮助孩子克服特殊恐惧,首先要将他们的恐惧激发出来,让孩子从正面接触恐惧,并认识恐惧。当然,这并不容易,因为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他们在恐惧时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逃避的念头。虽然逃避无益于孩子永远摆脱恐惧的魔爪,可是与直接面对恐惧对象相比,这种短暂的解脱感显然更加具有吸引力。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孩子的这种习惯性的逃避,只会不断加剧他们的恐惧。
对于家长来说,陪伴孩子一起直面恐惧,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只有与孩子一起驱散心中的恐惧“恶魔”,才能让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重获健康的心理。
心灵寄语
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爱因斯坦
应当细心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罗曼·罗兰
愤怒将理智的灯吹熄,所以考虑解决一个重大问题时,你必须脉搏缓慢、心平气和、头脑冷静。—英格索尔
改变之旅:怕狗的磊磊
磊磊对狗十分恐惧,见到狗就浑身发抖,连腿都迈不开。
据磊磊的妈妈说,在他四岁的时候,有一天,他正和几个小朋友玩游戏,突然有一条狗出现在几个人面前。磊磊下意识地往后跑,恰好跑到了一辆行驶中的汽车跟前。所幸汽车的速度不快,司机及时刹车,才避免了一场车祸。可是,磊磊被吓坏了,从此以后对狗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感。
因为无法到养狗的朋友家里做客,磊磊不得已缺席了很多家庭活动;由于小区内的小狗很多,磊磊虽然很想下楼和朋友玩耍,却只能经常在家待着……
面对这种情况,爸爸妈妈建议家中养一条小狗,这样可以增加磊磊和小狗的亲密感,对消除恐惧也有帮助。尽管磊磊恐惧狗,但是为了能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在外面玩耍,他还是同意了。
可是,小狗的到来非但没有改善磊磊的状况,反而令他感觉更加精糕了,因为他整天提心吊胆,心理负担变得更重了。
眼见没什么效果,爸爸妈妈转而向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按照心理治疗师的方案,磊磊开始了心理治疗。
刚开始的时候,只要磊磊远远地看着他的小狗,能够做到平静的呼吸,就算成功;之后逐渐拉近距离,达到能够隔着屏风和小狗相处的程度;接着是让他在小狗睡着的时候去看它,让他知道小狗其实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可怕。能够平静地与小狗面对面接触之后,磊磊对小狗的恐惧已经减少了很多,他发现自己的小狗跳来跳去的其实很可爱,它并没有像自己担心的那样伤害自己。
随着时间的推移,磊磊慢慢和小狗成了好朋友,他开始学着训练小狗,跟小狗进行亲密互动。他还会每天写日记,记录每一天的感受及小狗和自己的关系变化。从字里行间都能看出,磊磊对小狗的恐惧越来越少,自信心则越来越强。
磊磊最终摆脱了特殊恐惧的困扰,他不仅能像以前一样下楼玩耍,还能和小区的小狗和谐相处。在改变的过程中,磊磊学到了很多,他觉得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加坚强了:“我现在和我的小狗成了好朋友,我们每天都在一起玩耍;我也能去朋友家玩了,有小狗我也不怕;我还能到宠物商店去买东西,那里的小狗都很招人喜欢。”磊磊的言语充满了激动和自豪,他的改变不仅让他不再害怕小狗,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他的自信心。这种变化源自内心深处,是心理层面的改进和提升,对磊磊的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改变的过程中,家长的陪伴和帮助是十分重要的,专业的建议和合理的计划是改变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心灵寄语
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会与之一道熜灭。—苏霍姆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