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相容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49—54节读后感

前几天,搭班告诉我说在她那里托管的孩子对她说:我们数学老师六一之前可好了,自从过了六一儿童节就变得可厉害。这让我很是反思了一番,自己没有察觉到的变化,孩子却敏锐地感受到了,暑假三周后还“念念不忘”“耿耿于怀”。

思来想去我似乎还是没有找到原因,为了确信我的想法,我问了搭班,她说:六一儿童节是你最后一次带着她们玩。果然如我所料,前面学新课的时候我会想尽各种办法创设他们喜欢的情境,与他们一起探究新知。学的好的时候我也会扮演“全能高手”,以音乐、体育或者游戏作为奖励(学校没有专门的音体美老师),小测也会奖励他们喜欢的小零食。可六一过后进入复习阶段,复习是我最抓狂的时候,学生也感觉枯燥,做题、听课心不在焉,一份份试卷做完又不能没有反馈,发现问题又张多讲几句。学生认为是粗心大意出的错,在我这里就成了遗忘或者没学会。又赶上镇和县里两次抽考,我的压迫感全都压在了学生身上。加上儿子住院我请了几天假,很想东拼西凑地给补上,也没有时间跟他们聊天了,甚至同学间的矛盾也不听了,全由他们自行消化。可见,孩子是不愿意“正经”学习的。陶行知先生说:……和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学生也会把你当做自己人,自己人好说话。

就在复习的那半个多月里,实际上我是安排的严严实实的,可越是紧张的无缝连接越会发现问题。程度好的学生速度快的惊人,而稍差一点的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我采取让小组合作的方法让优胜当小先生,可是效果去的不是很好,学生反应说个别学生要么直接告知答案,要么不耐烦地讲一讲。了解情况后发现是听者不用心,一来二去大家都没有了动力。当换作我亲自讲解的时候,同样看到走神发呆的学生,一边讲一边气愤地禁止发呆禁止捣乱,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当中。现在想来难怪学生说我厉害了呢!《互惠原则》告诉我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帮助,并且要以助人为乐,想要取得先给予。《霍桑效应》告诉我们:教师要关注重视学生,换位思考,千方百计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更不能把压力表现并传递给学生,学生之间气氛活跃了,友好与合作氛围才能使集体效率得到提高。《登门槛效应》启示我们:想要学生达到你所要求的目标,不能一下子要求太高(不然压力会很大),要循序渐进,从分目标入手,逐步实现。

孩子们需要你和他们一条心,关注并关爱他们,你走进他们的心里,他们心里才会有你的位置,有你教育的位置。教师个学生要心理相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