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90801
【原文】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白话】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我没有知识啊。有鄙夫诚恳地问我问题,我心空空如一无所知。我从问题的两端来叩问他,毫无保留地告诉他。”
【思考之一】孔子为什么说自己无知呢?
“无知”就是没有知识。朱老夫子说“孔子谦言己无知识。”青州李光远老师说“孔子不以有知而自居,此处当深思。”南怀瑾先生说“这是孔子的真正修养,尤其是反映前面所讲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这正是圣人的一种学习心态。
正因为夫子认为自己无知,当鄙夫来问时,才能做到“叩其两端而竭焉”,这也是一种空空如也的状态。我们一般人会怎样做呢?看到“鄙夫”这样一个和自己差距大的人,肯定就不会谦虚了,反正他什么都不懂,我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两种不同的心态,正好反映出我们和圣人的差别,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好学和向所有人学习的心态才是圣人的境界。
孔老夫子自认为无知的心态,也体现了他代人着想的仁心和智慧,以放空的心态站在对方的位置去启发对方的心意,“叩其两端而竭焉”,然后让学者自悟,激发其心中本自具有的良善。而不是事先预设好答案,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对方,让对方接受。
对于“空空如也”,解释有两种:一是孔子自言无知。缪协:“唯其无也,故能无所不应。虽鄙夫诚问,必为尽其本末也。”《四书反身录》:“夫子惟其空空,是以大而能化,心同太虚。”另一种解释是指来请教孔子的鄙夫心中空空,“空空,即悾悾,诚悫貌”,他非常诚恳地来请教夫子问题,并没有其他想法,所以也是空空如也。
【思考之二】什么是善教、诚心教?
此章最美的就是这个“叩”字,直通人的心灵,最难的就是能够做到“叩其两端而竭焉”,因为这需要很高的境界。钟茂森博士说“这一章是万世师表的心法,是《论语》中最精彩的一章。”
“叩”,钱穆先生说:“如叩门,使门内人闻声开门。又如叩钟使自鸣。”李光地说“叩者,推究以发其所疑之两端也。”《焦氏笔乘》说:“唯叩问者是非之两端,而尽言之,舍此不能有所加也。”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叩门时,门内的人一定会出来为我们开门。叩钟,如果钟的心是空的,那叩出来的声音一定是悦耳的;如果把钟里面填上泥土或者做成实心的,钟就没办法叩响了。那假如有一个老师像孔老夫子这样,就我们心中的问题从正反两端,一步一步地叩入我们的心扉里,引导我们把所有的烦恼和疑问、所有困惑的地方都启发出来,让我们自己审视内心,从事情的两端----美与丑、善与恶、真和假等等正反两面一直深入思考,最终让我们自己找到心中想要的答案,直叩到我们内心深处云开雾散并能体验到快乐的感觉,难道不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吗?
可见教育并不是你懂多少,讲给别人多少,而是你能放下、乃至完全忘记你懂的、完全顺着询问者的感触、经验和思路去帮助他自省、自悟、自得。因为认知的规律,就是“必由其心自有开悟”。所以教人的人高傲自大、自觉有知,这就是大忌。正因为对生命有这样的认识,所以,孔子说自己无知,这不是故作谦虚,而是他在面对一个生命对象时,内心的真实感受。
《礼记学记》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好的老师不只是给学生机械的灌输知识,而是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思考,培养学生融汇贯通的能力,这是强调启发的作用。王夫之说:“善教者必有善学者,而后其教之益大。教者但能示以所进之善,而进之之功,在人之自悟。”
而“竭”字也代表了圣人想要真心帮人的情怀,竭就是尽,竭尽诚心的意思,把请教者鄙夫问题两端的事情一直深入到最穷竭的地方,说清楚以后,其采用与否,由请教者自己决定。对于鄙夫这个来问的人,对其原来不懂、不了解、怀疑的地方,他就会慢慢随着老师的叩问而不断心解,最后达到全面地了解。前提是请教者也必须做到“空空如也”,就是真心实意想向人家学东西,不带有自己的知见,更不是发难式的疑问,其学问有所得,必须自心开悟。这就是一种善教和善学的美妙历程!
虽然是一个鄙夫,只要他诚心求教,夫子也一定竭尽所能、全力以教诲。《正义》上说:“此章言孔子教人必尽其诚。”怎么做是教人必尽其诚?心态上“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做法上是“叩其两端而竭焉”,这是教人必尽其诚。以孔子之才面对鄙夫,尚且不以有知而自居,那作为老师父母的我们,就更不能觉得自己就是真知,讲的都是真理,一味地要孩子服从了。“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教人就是帮他找回失去的真心善心。所以要相信人性,教育的全部目标就是在于引导人进行自我修养,保存和扩充固有的“善端”而矣。
【思考之三】学习本章对你有什么启发?今后的生活中你会用么?
本章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让我站在学者的角度去体会我该如何获得更多能够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知识和学问。就是要做到像鄙夫一样“空空如也”,真诚、谦虚、真正放空自己去向别人请教问题。观察自己,在学习儒家文化的道路上,因为自己的无知,不知道错失过多少向智者学习的机会。再比如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只是想得到自己想要的那部分答案,根本没有想拿掉自己的见解,甚至有想对对答案、求个点赞的表现。
圣人和鄙夫的差距那么大,孔老夫子却能站在鄙夫的位置上,完全放空自己,“叩其两端而竭焉”,竭诚如一地关爱他,他不预设自己的答案,也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对方,而是引导和启发对方,让其自己向上跨一步用心去深入思考,进而拨开云雾见天日,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幅教学画面呀!
有一个人牵着你的手,把你送到美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