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

犒军救国(第75页)

1、 秦穆公为何要出兵征伐郑国?

——晋文公去世,秦穆公分析晋国局势不稳,有用之才陆续去世,而自己国家人才辈出,蒸蒸日上,不愿意再一直默默无闻。(论年龄的重要性----------慕容垂)

2、蹇叔和百里奚为何要劝秦穆公不要此时去攻打郑国?

——首先,不符合周礼,国君刚刚去世。其次,秦国距离郑国有一千多公里,打胜仗的概率较小。最后,晋国地理位置险要。

3、既然蹇叔和百里奚知道此次打仗凶多吉少,为何仍同意送儿子前去打仗?

——士为知己者死,秦穆公作为伯乐,欣赏蹇叔和百里奚,并且重用他们,作为回报,蹇叔和百里奚同意儿子出征。(荆轲、岳飞)

4、谁用牛犒劳秦国军队并挽救国家?他为何要这么做?

——商人弦高。没有国,哪有家?人间清醒,家国情怀、格局很大。先有国再有家,鼓励孩子建立伟大的梦想,将自己的幸福与国家紧密相联。

5、你觉得秦穆公在国家还没有强大的时候对外出征失败较好,还是等国家强大再出征比较好?为什么?

——秦穆公在国家还没有强大,成为霸主的时候出征比较好。因为即使失败,也不会损失太大,反而可以卷土重来。但若成为霸主一旦失败,经济、地位等等均会受到影响。这就像一个孩子,越是早出现错误,越会发现并改正。所以感谢现在不断犯错和让你头痛的孩子,他们的错误不仅助力他们的成长,更助力于我们改变教育与沟通模式。

教育反思:

1、 什么是焦虑?

把正常的事情看成不正常就是焦虑。

把孩子考的差这个正常的事情看成不正常就会产生焦虑。反过来,把孩子考的差看成正常,把孩子成绩进步看成是惊喜,你就不会焦虑。

把孩子玩手机这个正常的事情看成不正常就会产生焦虑。反过来,把孩子玩手机看成正常,把孩子不玩手机看成是惊喜,你就不会焦虑。

2、利他思维

  想要自己好,就要帮助别人好;想要自己家孩子还,就要帮助别人家孩子好。

放虎回山:

1、秦国军队灭了滑国后,遇到了什么?

——遇到了晋国军队埋伏在东崤山。

2、晋国军队使用什么计策来攻打秦国?

——立木,木头上有晋国的旗子,

3、为何在秦国从滑国回来的路上,晋国要攻打秦国?

——秦晋两国之前相互照应,但是现在秦国逐渐壮大,有很多得力的干将,而晋文公刚刚去世。

4、褒蛮子为何首先被杀?

——到敌人阵营仍然感情用事,尤其是和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对抗,认不清地位和形式。

5、有哪些放了敌人又后悔的?

——小白放了管仲;郑庄公不到黄河不相见;陈德成打了败仗,楚庄王先下令杀,又赦免;刘备娶了孙权的妹妹逃走后,孙权与周瑜后悔。

7、蹇叔为何让公孙枝在船上等孩子回来?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

——未雨绸缪,眼界更广。不能只关注当下,要眼光放得更远,学会托举孩子。父母的眼界就是孩子的天花板。

8、父母的四个层次是什么?

肯为孩子花钱,肯为孩子花时间,肯为孩子学习,肯为孩子改变。

目前我正处于肯为孩子学习和改变阶段。坚持每天早上上班前给孩子一个拥抱,睡觉前一个问候。

9、孟明氏,西乞树,白已丙能够逃出来,应该感谢谁?

———外因:晋国太后的劝说,公孙枝在船上的接应,父亲的未雨绸缪

———内因:自己拼命的往前跑。

10、秦穆公为何穿着孝衣来见三个败将?

———把阵亡将士当作自己的亲人,激起下属的报仇之心。与下属搞好关系。把不好的事情转变为好事情。从受害者身份转变为责任者身份。

11、三人打了败仗,秦穆公做了什么?

——反省自己,宽恕下属。如果结局并不美好,说明着还不是最终的结局。

12、为何孟明氏在第三次打仗时候不再冲动?

———经历人,经历事,变得更加稳重、沉着冷静。相反陈德成一直打胜仗,所以在和晋国打仗时非常骄傲自满,不把敌人放到眼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