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星期一。
孩子今天主动跟我要全科的辅导资料,按压住心头的狂喜,好,满足你,明天就到位。
七年级我特意拿给他的都嚷嚷着没时间做,这马上九年级了自己倒主动要了,是个好现象。
经过一定时间的相爱相杀,我发现通过改变自己,孩子一定会改变的,只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
5月11日,星期二。
妈,你拿的资料不错,我们班马**就没报过辅导班,他都是买的这样带讲解的资料,每个学科资料都有两本呢。
什么辅导班都没报?他不是特长生吗?
对呀,他是足球生,平常都是自己看资料学的。
哇塞,厉害了!这自律性真是赞!还有其他学科的你需要吗?
那再来一本数学吧,我可以给我同学带一本吗?
可以啊,明天我带回来两本数学,你俩可以互相学习分享。
这个时期的孩子跟同学走的很近,更很容易看见同学身上的优点,照见自己的不足,这比大人对他的督促说教要好的多,大人只需要给他足够的鼓励和信任就好。
5月12日,星期三。
妈,你知道不,我班席**每天中午就吃一碗米饭,吃一点菜。
奥,那要看多大的碗了。
就跟咱家的碗大小一样,因为他给我比划一下,就这么大。
他是刻意减量,为了减肥?
不是,他说他从小就不喜欢吃饭,都是吃一点儿的。
嗯,每个人体质不一样,有人从小就食欲极佳喜欢吃饭,有人从小就不爱吃饭,看见什么都没兴趣的。
可是他长得的又高又瘦啊。
孩子呀,这是基因的问题,同样的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哦,好吧。
现在对身高体重外表有了强烈的追求欲望,常常会比对身边的同学,在吃饭方面也会适当控制食量和种类,但凡事没有绝对的,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正确认识对待才是最重要的。
5月13日,星期四。
妈,我那个夏季校服裤子呢,我现在还穿着冬天的裤子呢,下午可是要上体育课,这也影响发挥呀。
在衣柜里呢,你找找。
那你起床搁我床边一天冬天的干嘛。
这裤子是你自己选的好吧。
是吗,我咋记得是你给我拿的。好了好了我找到了,你出去吧。
校服有夏冬两套,裤子一摸一样,只是厚薄的区分。前两天我见他穿的是厚的,原想着提醒他可能也是不听,无非就是:嗯,好,我知道了,或是我知道呀,我就是想穿这个的。
这有些像平常想跟他说说话,他会说:嗯,好,是,知道了,你说完了我要写作业了,妈你咋总是进进出出的,你今天怎么这么多话,你出去时记得给我关门,妈你还有事儿吗……
由他主动来说效果就不同了,因为只有他自己意识到看到知道应该的想要的,他会主动要求主动去达成。
到家第一个见到的不是我:我妈呢,我妈回来没。哪天我寡言少语了,他会说:妈你没事儿吧,今天怎么了,你看起来不开心。他写作业时我在客厅或是卧室忙活着家务或是自己的事儿,他会忽然:妈,妈…… 我应声后他又说:哦,没事儿。
有时候因为写作业或打游戏的事儿说他,当时是有一说一,他也强硬的:我就是没有写怎么了,我打游戏了咋了,我又不是不写,我说了我不写了吗……这时候我意识到自己的焦虑就不再说什么了,过一会儿,他见我一言不发:妈,你就没明白我的意思,那个中考试卷我还做了一套呢,你都不知道我完成了多少什么进度,你得了解清楚了再发表评论呀。
很难得,在吵吵闹闹中孩子明显长大了,虽自控力还不是很好,但有时候他要比大人更冷静理智,更懂得理解他人。
5月14日,星期️五。
晚上加班,孩子打来电话:妈,今天有课吗。
有,七点的英语课。今晚不晚自习了?
嗯,学校明天接待外考,今晚要备场。
因为单位明天的会议,八点半决定住酒店。九点多孩子又打来电话,妈,明天你回来了开网我再写课堂笔记和课后测吧。
你可以用电脑登陆爸爸的微信啊。
我晚上不想写了,等会儿我写学校作业呢,明天再写英语班的吧。
嗯,好的,你安排好就行。(以往我会说:不行,完成英语班的再说其他的。)
放下电话后那一刻,我意识到:以往因为外出工作而耽搁或影响他周末游戏时间时,他第一个反应就是“那我怎么打游戏?你啥时候能回来?”现在情绪稳定多了,还会根据变动合理调整自己的计划,有想法了也会说出来。
想想看,孩子能直面自己的内心个情绪,愿意跟你分享当下自己不想做的,心平气和地跟你沟通交流,有什么是不能达成的目标呢,有什么是当下这一刻非做不可的呢。
看见自己,看见孩子,理解他体谅他,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更多的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行为,体谅他的难处,并做出必要的退让。
5月15日,星期六。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从他进入青春期开始,他已经在尝试做他自己。
“孩子是孩子,你是你,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你不能要求他跟你一样。”
作为旁观者,我们都明白没有人愿意活在一个全然被动的世界,被教养、被安排、被照顾。
他想要长大,成为他自己,一个年轻的成年人,大人对他的独立意识要有信任和尊重。
5月16日,星期日。
对于家长来说,青春期里的孩子,不再有什么“教育手册”可以告诉你怎么做如何是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有的只是对自身的怀疑对婚姻对生孩子的怀疑。
那个沉默叛逆又歇斯底里张牙舞爪的孩子,那个不想跟你说话的孩子,那个嫌弃你百般不是的孩子,那个理直气壮不让你管的孩子,那个不再是你孩子的孩子……
如果有一天惊呼自己的孩子变成了陌生人,那也很好。至少他,已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别人”。
回到最初的问题,那本“教育手册”究竟在哪?
也许,在反省和怀疑自己“是不是好父母”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就已经在不断接近那个目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