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华商联业(厦门)社会科学研究院董事长吉江华先生新书内容,遂采集片段归整一文分享,以飨读者。
人以什么状态和动态存在,反映出人的生存态度、选择方式,也体现所处的条件和驾驭能力,同时一定程度折射出具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积极或消极;主动或被动;乐观或沮丧;善爱或劣恶;平和或焦躁;理性或贪婪;追求或自弃…都是人生的放大镜、显微镜,生命意义、存在感受显然不同。
人需要积极向上的存在方式和人生体验,需要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一定的精神丰盈,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尤其现实人们物质条件改善和相对充足,反而精神世界贫困或空虚,陷入诸多莫名其妙的精神内伤或无所适从。
体现积极存在对很多人来说,需要侧重认识到以及驾驭好这五个方面:智慧生存、相拥快乐、懂得调节、群体融洽、用好独处。
一,智者生存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有思想、情感和智慧等。而思想、情感均离不开智慧,缺少聪明才智,思想就达不到一定的成熟和完善;情感也有智的成份,是情商的一部分,而情商也谓情绪智力。所以智不够,情就受影响。
活得好,就要用好智。包括做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面对困难如何处理?怎么解决?哪些事目的性重要?哪些事过程比目的更重要?哪些事说了要做?哪些是务虚、哪些须务实?哪些人和事定要看穿?哪些需要执着、哪些需要变通?等等,无不存在智慧作用和选项…。
有句话“适者生存”。适,是适应之意,说的是能够适应就有利于生存。但要问,去适应什么?如果是有益的,当然没问题;若是坏的情形去适应,岂不是要出问题?!可能还不知其害。于是,智,可帮助人们识别,不去坏适应或有办法妥处。
适应,是个相对被动之词。就植物、低级动物等是适应环境而生,当受制于某些不利条件,就只能被动接受遭罪甚至难以生存。
但人是有思想意识的、可以支配行为的,存在根本区别。因此人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去改变自己或环境,使之更好地生存。而这正依赖于智慧的存在。尤其是人与人有差别,被动适应者不少是盲从,傻适应,往往缺乏独立思考,随大流,或不具经验、分析能力等智慧积累,于是上当、误判就多,容易遭罪遭殃。
因此,从这点又看到,若要生存好、明白事、得开心,智的重要,而非适应、顺从就可过好!
或许有人会说:难得糊涂,过得好。这话未必全对。有些事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有的事糊里糊涂,不分好坏,不过脑辨识,糊涂亏可就吃定了,甚至付出代价极高。
无论人生什么阶段,无论所处什么环境,都不能缺少或停止脑智力的转动、运用,而常动脑、勤思考,便是获得更多智慧的基本方法。
基于人有脑力智慧支持和贡献,据此这对人的生存质量改善和提高,提供了高于被动适应的条件。
二,相拥快乐
快乐是啥?它是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是由内而外的舒服感受,是开心、高兴的美好状态。
快乐不仅是人的心情感受,更是一种身心滋养;它是情绪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生存能力的至要构成。
人生需要读懂的东西很多,快乐也需要读懂和识得,如此前提下,才能体会、享有或安排、造出更多的快乐。
1,意识和观念。不同的意识观念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和表现,有的人在幸福中选择了不快乐。正如弥尔顿说的:意识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
2,目标感。目标的意义之一是可以很好地调动人的积极状态,因目标以及目标实施过程而获得内心充实愉快,目标感成为快乐感。
3,不攀比。人与人、事与事,不乱比。积极向上可以比,有标杆提速度;消极没落和不切实际不去比、不屑比,不给自己塞负能、添沮丧。
4,触动感。美好的事物总能给人带来好心情,触动才会有更深的感染感动:一颗树、一朵花、一片叶、一孩童、一雕塑、一件事、一句话、一首歌、一物件、一场景、一经历……,都可从中获得特有的愉悦满足。
5,真实自我。不理睬外部负向干扰,走自己的路,我情我动,感受、释放自己真情,心会真的舒服。
6,丰富体验。单调生活方式使人犯困、乏味,在丰富中才能获得更多趣味。隔离了体验,很多快乐将会失去。
7,主动而为。有些事责任在肩,不如积极态度承担,情愿做事与被动应付,前者有愉快感。
8,善、爱。情感世界中善爱堪称最醇厚温馨,付出友善关爱所获得的快乐更具丰富内涵,连同幸福感、满足感、纯洁感,一起升华着独特感受。
9,自嘲。人人缺憾都有、不妥常见,难免影响心情。自嘲解闷,不掩饰、抖包袱,晒出“洋相”,倒是显得不怪,释怀敞亮,你乐别人也乐。
10,由心而发。不要让心与行脱节。问心:你到底需要什么,才能高兴起来?是人?是事?是交往?是独处?……,心会指引,去做吧。
11,激活。不痛快或许是心病,需要心理自诊或他助,用疗伤的方式,找回、唤醒“丢失”、沉睡的快乐。
12,有所不为。快乐很可能是舍他而得之。终日杂事兜满,焦头烂额,或不懂得绕过垃圾浊污,哪有爽心席位。不为是可为的交换,在值得可为中,让可心占有更多。
13,体安。身体欠安,难保舒坦。好身体是好心情的起码靠山,没有这个本钱,诸事或都是空想。健康是最踏实的高兴。
14,不惧未来。过多对未来未知忧郁,把未来不确定提前到现在“预感”,当然时下就难以快乐。过好当下是身心感受的真谛意义,快活基于此。
15,受挫想开。包括来自工作、生活或身体上的困难,也许这是为曾经或以后买单,遭受其苦,正是“过往和后来”的平衡,换得将来静好。因此心会归于平静。
16,知足已得。已得终有原因,少得或没得或就是这种安排,本该如此。打乱自己,失掉快乐,往往源于欲望作崇。试想也许多得,祸之所降。多看到已经所得,顺其自然,心会舒服。
17,精神追求。物质基础不能缺,但绝非唯一所求。精神追求和满足可以超越物质享受。
18,不误不过。不是所有的快乐都是可取,有些是伪快乐,不能误入、免受其害;也不是快乐就可无度,过犹不及、乐极生悲要不得。
19,优化内存。内心环境也需要大扫除,经常清理脏乱差,使心尽量保洁少受污染。积极的东西总是归属有益的快感,并释放力量。
20,放飞心灵。没有心的解脱是莫大的受难。“心入禁闭,事怎有成,何来开心”。给心灵更大的自由空间,广阔中探索寻觅,从而获得更多的快意和所需。
三,懂得调节
人忙于生计或处在各种情形中,自主有意识地进行身心调节,是对身体和精神诸多方面的善待,也是自我更新,积极发展的需要。现实,更应该知道对心理和精神方面掌控调适,保证身心合一的健康,以利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
在调节中,减少各种心理压力是一个重要问题。很多情形下,愉快心情并非就一步到位,需要借助和过渡才能实现。不少人正陷于种种压力于不能自拔。
不妨我们用以下办法加以解压缓释,从而达及心情改善,情绪归稳。
(一)暂时缓冲法:
对一些事难以处理,可先暂时放下,必要的休整缓冲,以利再战。
通过这种暂缓的办法,时间可长可短,缓解压力或能带来二种好处:一是时间推移也许会出现新条件,有助解决问题;二是松绑搁下,身心放松,而此时,或许是极好的思路重启。往往做着别的事,潜意识却整理着思绪,为“不相干”的他事理出头绪,蹦出点子。
当然,如同手提重物,已是精疲力尽,暂时放下东西,然后拿起,这样又有了力气。道理一样,思维更多时候需要心力和精力集中,重新开始或对解决难题有利。
(二)彻底清除法:
存于人们大脑里各种信息载荷,有的有用,有的暂时无用,有的根本无用或是有害的。后者是需要清除的。这种清理除掉就是减轻包袱,减少压力。
比如,某些因素总是干扰你,甚至过度敏感,于是产生心理阴影,重压于心。它的坏处其中就包括:扰乱和破坏了人本该有的正常思考,使得本来比较易办的事,变得复杂难办,打乱了正常发挥。因此,大脑中此“不良”储存,不除不足以清晰思维和正确行动,损害性很大,轻装上阵则无从谈起。
现实中一球队与某球队每每交锋落败,“恐某症”便是导致不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多余的心理累赘重压,须除去。
如同电脑病毒需要清理一样,毒不清除,电脑工作就难以正常或造成死机,及各种风险。
(三)置之不理法:
即对外部似乎打破自己心里平静、遭至负能之压,或自己内心感觉、暗示可能存在的负面压强,大可不必强化为身心受重的阻碍性压迫。如果于自身及行事无益处,对这种隐形或臆感的负向“挤压“,当“视而不见”,清理出脑。要知道你去“理睬”,受压就存在、就有害!
我们说心理阴影,是一种很受伤的条件反射,其害甚多,应当驱除。如此使得有一个“干净”、保持生成有用之力、而非自损的心理环境,去做人做事。
(四)弹性消除法:
压力,取决于形成的条件和左右因素,一般存在时段上和空间上的影响。
比如时间上,因诸事缠绕引起的压力,可做个“摆阵”安排,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急有缓等,这是时间上弹性摆布,使压力分散;
空间上,就有些事情“阻隔”于外,不将情绪连带、相互感染,避免压力延续。比方,工作、娱乐、居家应当有不同的状态和心境,不能压力串联,将工作上坏情绪带到生活中,而产生附加压。
弹性减压正是通过对各种事情在时间上合理妥当安排,以及空间上场景情绪调控,实现心理状态的动态治理,从而减少烦心压力。
(五)动力转换法:
很多事,不是说不去解决就自动解决了、不努力做事,目标就达到了。根本上说,问题了结和事情做成,才是最好的解压!
要知道,该做的事,迟迟不见行动,积少成多,这是压力的重要来源。
动力减压,就是积极心态做事,进展一点、解压一些,直至做成,压力释放。
有些情况是,压力源于距离和陌生,当接近事儿、去做了,就事或就人没有了距离感和陌生状,压力也就减小了。
要承认,适度压力可以产生动力。而积极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主动性和专注性。这两种驱动性是促成事的积极条件。而事情做好了,这就是在消除压力,并鼓起新动力。
用动力解决压力,一些压力可能就不是难办的受罪受压,而是愿意去做的美妙进行曲。
(六)方案落定法:
无论一事或多事,被其所困,不得求解,这成了压力源头。尤其是多事等着解决,千头万绪,自然身心无法放松,压力山大。
想出方案、找到办法,然后逐个落实解决。这种对事情胸有成竹、方寸在握,既使尚无推进,但内心已有法子对策,不慌不忙,就是在减轻压力。
很多时候,食不香、寝难安,正是对一些事情没了办法应对,焦虑不已,压力倍增。
有一朋友就有办法,把自己从诸多难解之事中解脱出来。业务下滑、家庭矛盾、同事不和等等,一地鸡毛。于是,他业务上把人脉重新梳理,潜在客户仍有曙光;老婆堵气回娘家,碍于面子不回,那就主动上门去请;同事相处造成误会,往后又不得不配合做事。来个缓和一试,若彼此领情,来日方长。这些办法想得,全身轻松不少。减压了、气顺了,然后逐个去做。
(七)分流分担法:
一些压力是源于额外负担过重,倍增压力感,而这往往是过分看重某事或是责任心过头而失常,事无巨细包揽于自己,生出多头压力。
分担就是将不必自己所担之事合乎情理地分流于他人,脱离无谓沉重。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常陷自责或缺少做事方法经验的人相应减压。
不少事,你不去做,也许别人做得挺好,不是缺了你地球不转。工作上或其他的事都一样,应该各有其责、各尽其力,有多少事你能包揽到底呢?即使该做的也肯定有最佳方法优选,这是通过方法提高效率而达及减压。
对不必做的事且自己精神负担难以承受还去为之,岂不是损害自己也无益于把事做好,还不利于调动别人积极性及其能力提高。
不违情理放手一些事情,懂得发挥别人作用,既是方法或规则的落实,也是分散劳动强度、合理分担压力的手段。
上述七种排解压力的方法,各有侧重,亦或共起作用。当然不只这些,还有其他诸如变换环境、走出压力场等可试可取方式。
人要生存发展必然存在各种压力,不能让压力成为沉重包袱和前进阻力,应该晓知由因,调节转换,必要释放,这是当今人们需要重视的心理拯救,也是更好生活与成事的有利前提。
四,群体融洽
人免不了与他人相处,而如何共处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的。从根本上说,相处目的在于需要和受益。
包括了工作上的:上下级、同事间;生活上的:家人、朋友甚至路人、熟人;经历上的:同学、战友等等关系,无不存在相互间某些必然或巧然的所需、所益,甚至所依。
人需要群体的共存互融,脱离不了和众的相伴。于是与人相处,便是十分重要的一课,给自己带来利或弊,取绝于如何共处。
理解、尊重、包容是和处的前提或条件。每个人都是自尊独立的个体,然而个体之间生存方式和状况又各异。因此,只有理解才会尊重;只有尊重才能更好地包容。这样,和谐共生才能成为可能。
其实,人是不断存在需求性与受益性的个体,而这所需所求和受益受得,更多是从人与人相处、交往、合作、共事等形式中获取与带来机会。一旦没有了个体间或个体与群体间的照应互助,个体或整个群体都或将失去生机、有所损害甚至失衡。
所以,个体与群体融合共生,既是得到个体所需受益,也是保持社会关系井然有序。
一切建立在只顾利己,无视他人与众体,做着损人损众的事,都是与积极的、和谐的社会氛围相冲突,以及造成对其他个体或群体的伤害,产生破坏力。
五,用好独处
人的一生独处的日子可谓很多。有的人感觉寂寞甚至害怕,孤单一人,不知如何是好;而有的人视独处为上苍赐予每个人很好地感受存在的机会,是让个体身心更尽情地相拥于所处环境。并认为独处这种单独方式,是人生旅途中,不可缺、必须有、受其益的自在、自“修”的独我时空,是为自己生成或调济到更好状态去续程人生提供的自助服务。
当更深入全面地知道独处的好处,就会更好地利用独处时光为自己补养给力。
A,独处放松身心。一人世界,没有太多顾及,尽可宽心舒展;也可从中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精力。懂得独处的人会利用此间更有效地完成身心修复。
B,独处平静内心。无论受挫打击而沮丧,或是成事狂欢而亢奋,回到独处,会缓冲平复情绪。静下来是有效的收心:为过悲过忧补气;让过喜过乐降温。
C,独处拾起乐趣。平时无暇顾到的事情,独处时可去想、去做,拾回老感觉,亦或一试身手尝试新花样、收获新乐趣。
D,独处思维高产。因外部干扰减少,精力集中,会使思考力提升。独处为思索提供最适合的环境,有利思想高度、深度或放远,带来思维多产或优产。很多妙招是在独处时产出的。
E,独处磨练性格。独挡风雨自立解难,需要有个性的基础。无论独立思考或情绪自控,都会闪烁个性亮点;通过性格品质的锻造,更具耐受沉稳睿智应对事势的能力,与众不同。
F,独处情深入境。独处时情感真实且透彻,对外界感受,易激发深情对接与感动;还可在感触体验中,进入一种境界,有所开悟或获得情感升华与释然。
G,独处聚起内力。一人独处,相对有条件使内心过滤充分,有利于沉淀和聚集更多支撑内力的东西,坚守自我。于是常独处的人,一般内心更具坚强和调节适应力。
H,独处助强融合。有句谚语:人挪则活。人在变换环境和不同感受中,更易唤起活跃。于是独处并非目的自闭,而是行进中的驿站,以调整自己后,拥有更多储能和储备,融入社会。
积极存在,赋予了人们更多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给予人们更充分的生存内涵和外延、启动人们更多向的生活追求和期待、提供人们更丰富的身心体验和收获。
在积极存在中,人生变得富有乐趣和生机,并成为一生不畏艰难努力向前、且十分动人的主旋律!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