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高情商教养基石
一、情绪管理训练,培养高情商孩子的关键
情商: 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这些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各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包括对家庭生活的幸福。这种能力被成为"情商"。
对父母而言,情商意味着觉察到孩子情绪上的波动,具有共情、抚慰、引导孩子平复情绪的能力。
对孩子而言,他们关于情绪的认识是从父母身上学会的,情商意味着拥有克制冲动的能力、延迟满足感的能力、激励自己的能力、读懂他人社交提示的能力和应对生活中高潮与低谷的能力。
1、大部分家长分类:
一类是给孩子在情绪上进行指导,"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一类是未在情绪上给孩子指导的。这些家长还可细分为三类。
(1)忽视型家长: 他们漠视、忽略或轻视孩子的消极情绪。
(2)压抑型家长: 他们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持批评态度,经常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而训斥或惩罚孩子。
(3)放任型家长: 他们包容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导,也不能给孩子的行为划定界线。
情绪管理型家长和忽视型家长极大的分别是,他们不试图把注意力从情绪中转移出来。和放任型家长不同的是,他们懂得为孩子划定行为界限。
情绪管理型家长的回应方式:
(1)觉察到孩子的情绪
(2)把情绪化的瞬间当作增进亲密、对孩子进行指导的好机会
(3)把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倾听孩子的心声,认可孩子的情绪
(4)帮助孩子表达情绪,用言语为情绪贴上标签
(5)划定界线,指导孩子解决问题
2、情绪管理训练的效果
接受情绪管理的孩子感受到更少的消极情绪,更多的积极情绪。孩子的复原能力和适应性也会提高。在艰难的时候,接受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同样会伤心、愤怒或害怕,但他们更懂得安慰自己,从压力中解脱,回归原有的生活。
如果父亲是以情绪管理训练的角色介入家庭生活,会对孩子在情绪方面的成长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
一旦你开始使用情绪管理训练,你会觉得自己和孩子的距离更近了。情绪管理训练并非意味着取消纪律。当你看到孩子犯错误、懈怠,你会对他加以指正,敢于对孩子的行为划定界线。
3、革新性的飞跃
我们似乎继承了一种忽视孩子情绪的传统(比如无意间忽视子女的恐惧或悲伤等情绪)。这种情况下,孩子便会接受大人对事情的评价,进而否定自己的判断。如果大人持续否定他们的感受,孩子会逐渐失去自信。
想要严肃地对待孩子的情绪,大人需要有同理心,掌握倾听技巧,并能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这还需要家长有一种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
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和孩子的情商有直接的关系。友善、温情、肯定和耐心,远比棍棒培养出情绪健康、行为良好的孩子。父母对自己情绪的感知能力,是能否提高孩子情商的核心。(第19页,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是否主要指情绪方面的回应?认可情绪,为情绪贴上标签?)
吉诺特认为: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离不开彼此对对方的尊重。理解的话语,应该比提供建议的话语更重要。父母最重要的职责是倾听孩子,不止听懂他们的话语,更要听懂话语背后的情绪。情绪上的交流可以成为父母教育孩子价值观的好机会。(第19页,不理解情绪和价值观的联系。)
吉诺特相信,父母应该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只要不攻击孩子的人格,并且针对的是具体的事。如果用理智的方式表达愤怒,它一样可以成为一种辅助纪律执行的好帮手。(第20页,是用言语表达对具体事情的愤怒,而不带任何的情绪吗?我们是不是首先感知了自己的愤怒情绪,是要接纳这个情绪还是控制住情绪,从而只表达愤怒不表达情绪?)
4、情绪管理训练和自我调整
高迷走神经张力: 这个概念来源于迷走神经,是一组发端于大脑的神经,负责人体上半身的功能如心率、呼吸和消化系统提供驱动力。
自主神经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大部分功能都是迷走神经负责的。在情绪紧张的情况下,交感神经会让人的心跳、呼吸速度加快。而副交感神经则担当调节器的角色,及时为这些无法控制的身体情况踩刹车,让身体不至于因为运转太快而失控。
拥有高迷走神经张力的孩子对紧张的情绪状态的回应速度和复原能力都很强。他们更善于安慰自己,集中注意力,在关键时刻克制住自己的行为。
接受过情绪训练的孩子,自主神经有良好的调整能力,他们对压力有更强的反应力和更快的复原能力。这种能力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情绪反应力和自我控制力。
孩子的情商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性情--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但也可以通过与父母的互动被后天塑造。
从婴儿起,父母就可以教孩子进行自我安慰。当他们不舒服时,通过我们的回应,他们可以理解情绪是可以找到出口的,可以从紧张、愤怒、害怕过渡到舒服、平静的状态。(P26不理解情绪如何找到出口?我感觉自己愤怒、生气时很难自我安慰,找不到情绪的出口,如何安慰自己?)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明白这一方式如何影响孩子。
二、 评估你的教养方式(4钟截然不同的教养方式)
情绪管理训练: 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情绪感知、倾听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行为。
在成为情绪训练型家长以前,首先要克服的障碍:
(1)源于家长自身的成长经历,儿时父母对待自己情绪的处理方式。
(2)倾听孩子的技巧。
1、忽视性家长:
具体表现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详见P36-37页。
一部分家长是忽视正面关注孩子的各种消极情绪,转移孩子注意力,关闭情绪通道。有些家长是能深深体会孩子的感受,却因为出于父母急切保护孩子的本能而做出不合适的行为。他们认为情绪是有害的,因此不想让它们在孩子身上出现。
2、压抑型家长:
具体表现和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详见P37。
(1)压抑型和忽视型有很多相似,但也有不同: 他们缺少对孩子的同理心,不只忽略、否定或贬低孩子的消极情绪,他们压抑这种情绪。结果导致他们的孩子常常因为表达愤怒、悲伤或恐惧等情绪而被斥责、管教或惩罚。
(2)压抑型家长不会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会关注孩子由情绪引发的行为。
(3)压抑型父母会习惯性地评判孩子的情绪体验,急于对他们的表现作判断,而不去考虑这种情况究竟需要安慰、指责还是惩罚。(比如,孩子的一个坏情绪是出于什么原因,根据原因而采取不同的方式。)
(4)压抑型父母把孩子的眼泪当作操控家长的一种手段,这会更惹怒他们。(我经常会这样理解)这样理解泪水或脾气,只能将事件从单纯的情绪问题升级为力量的对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父母感到自己被孩子威胁,他们接下来会发怒,或者用惩罚的手段回应孩子。
(5)对很多家长来说,他们只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变成压抑型家长。比如,有些家长会在一定程度上包容孩子的消极情绪,只要孩子的表现在他们可以容忍的范围内。(我感觉自己就是这种情况)
(6)在所有消极情绪当中,有些家长尤其会压抑孩子的悲伤情绪,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在浪费精力。
忽视型和压抑型父母养育的孩子,常常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在被父母教育了无数次自己的感受是不恰当的或不被认可的之后,他们成长过程中逐渐相信,自己有那样的想法是因为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导致他们的自尊感很低。(P47什么是自尊感,自尊感来源于哪些方面?)
3、放任型家长:
心中充满对孩子的同理心,他们会让孩子知道: 无论他们经受什么,爸爸妈妈都会理解他们的感受。但是,放任型家长通常缺乏指导孩子应对消极情绪的技巧,或者根本不愿意这样做。他们采取的是不干涉的理念,他们把应对愤怒或悲伤等情绪,简单地当成一种压力释放: 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父母的使命就圆满完成。
他们不懂得教孩子解决问题,更加不知道如何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线。
这些孩子很少能从大人身上得到指导,所以他们不懂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当他们生气、悲伤或者失望时,他们缺乏恢复平静的能力,这让他们很难集中注意力,更难善于学习新的技能。
4、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
他们不只接纳孩子的情绪(无条件包容孩子的感受,不忽略、不否定、不轻视、不嘲弄),更会对不当行为划定界线,教孩子如何调整情绪,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指导他们解决问题。
(1)在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中,划定界限的行为非常普遍。他们可以包容孩子所有的情绪,但不会纵容他们所有的行为。对有害行为立即叫停,指导孩子重新选择更适合的行为来表达情绪。
(2)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非常重视情绪的力量和价值,他们不会害怕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己的情绪。父母的情绪表露是对孩子如何表达情绪最有效的诠释。(P53文中举的例子是父母表露情绪以后,最终相互理解、安慰并达成比较好的结果。但如果父母比较情绪化,控制不住情绪,那经常这样的情绪表露不是给孩子不好的榜样吗?孩子学不到正面的情绪管理。)
(3)如果情绪管理型父母的言行伤害到孩子,他们会敢于道歉。这种是增进亲密感的机会,尤其当父母坦诚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以后将会用什么更好的方法来应对时。通过这件事,父母也在告诉孩子该如何处理内疚、悔恨和悲伤等情绪。
(4)情绪管理训练的有效进行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纪律,要让孩子明白违反纪律有什么样的后果。
第二部分 情绪管理训练
一、情绪管理训练的5个关键步骤(问题解决的开始)
1、共情: 情绪管理训练的基础
从简单意义上讲,共情就是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概念虽然简单,并不代表实施起来就很容易。
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把这种亲密的、情绪上的理解传递给他们,就等于我们认可了他们的经历,并带领他们学着安慰自己。共情具有如此大的力量就是因为共情能让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盟友,而非旁观者。
当我们试着去理解孩子的经历时,他感受到了我们的支持,知道我们和他站在一边。如果我们尽力不去批评他,不漠视他的感受,不试着把他从自己的情绪中转移出来,他就会允许我们进入他的世界,会告诉我们他自己的感受,与我们分享观点。他的动机不再那么神秘,这又促成了彼此间的进一步理解。孩子开始信任我们。当生活中出现冲突时,我们和孩子站在了统一战线,共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在将来真的听取我们的建议。
2、情绪管理训练的5个关键步骤。通过这些步骤,父母与孩子沟通过程中就能做到共情,进而提高孩子情商。
第一步:觉察到孩子的情绪
父母想要理解孩子们的感受,必须对情绪有所感知,首先要对自己的情绪有所感知,其次才是孩子的。
感知情绪,意味着当你感受到一种情绪时,你能发现并认识这种情绪,并对他人的情绪有敏锐的觉察里力。(情绪包括哪些种类,需要认识和区分的有哪些重要的?)
感知情绪VS表达情绪: 一个人不愿意公开表达情绪,不代表他内在感受不到这些情绪,也不代表他不能从别人身上觉察到这些情绪,并做出回应。
女人能更自然地通过语言、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男人更倾向于压抑、掩盖甚至否定自己的情绪。
担心情绪失控的家长如何做才能更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情绪上的交流?
(1)关键在于用无害的方式表达。
a、强烈的情绪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说有哪些适当方式?)
b、你对孩子的行为很重视。只要在尊重对方的前提下进行交流,就可以通过愤怒表达对孩子的真挚感情。(不理解?)
父母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孩子的行为上,而不是他的性格。具体而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论,并告诉孩子你对他的行为的看法和态度。(不是要先关注情绪吗?然后才指出行为?)
(2)留意情绪激发的不同程度。
a、如果发现自己很生气时,依然可以很理智地与孩子交流,互相理彼此的感受,那就继续保持状态,告诉孩子你的想法,聆听他的回答,与他交流。
b、当感觉自己要做一些具有破坏性的事,比如攻击或侮辱孩子时,这是父母应该停下来。等彼此恢复平静后在重新谈话。
(3)宽恕能疗愈一切创伤。
当你感到悔恨时,不要错过回头修复关系的时机。告诉孩子,当事情发生时你有怎样的感受,而此刻你的感受如何。如果这样做了,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如何处理后悔和伤心情绪的榜样。
修复关系对孩子来说极为重要,也给了家长言归于好的机会。但要记得宽恕是条双行道。父母应该懂得,孩子也有心情糟糕的时候,因而要能谅解并理解孩子的行为。
情绪日记: 记录自己产生各种情绪的工具,有助于提高情绪感知能力。感受自己情绪的方式包括冥想、祈祷、写日志、以及演奏音乐、画画等艺术表现形式。提高情绪感知能力需要独处的时间。
觉察孩子的情绪: 需要敞开心扉仔细聆听,置身于他们的位置,用他们的眼睛观察世界。和大人一样,孩子的情绪背后也是有原因的,尽管他们不能准确表达它。七岁以下的孩子在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通常是不直接的,我们,需要透过他们的各种角色扮演游戏,才能破译他们真实的情感。
第二步: 把握机会
对很多家长来说,如果能把孩子的消极情绪发作当作机会,这对他们将是极大的解脱,并给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1)当孩子生气时,我们无需把这当作对父母权威的一种挑战。
(2)当孩子恐惧时,也不用担心自己作为家长是不是不称职。
(3)当孩子伤心时,更不用把这个当作是一件必须尽快处理的棘手问题。
认同孩子的情绪时,我们也在教孩子如何安慰自己,这种安慰能力将让他受益终生。
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标注自己的情绪、感到自己被别人理解时,消极情绪才会逐渐消融。因此当出现细微的消极情绪时,我们应该积极应对,避免让它升级,这样能帮助我们在无需付出巨大代价的前提下,练习倾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 倾听与认可
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用耳朵来收集信息。能够感同身受的听众懂得用眼睛去观察孩子行为,捕捉他们情绪发出的信号;懂得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站在孩子的立场体会他们所处的情形;懂得用安慰性的话语、不带任何批评地去回应自己听到的一切;懂得帮助孩子标注自己的情绪;最重要的
是,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孩子体会到的一切。
如何才能和孩子保持在同一情绪频道上交流呢?
要求关注孩子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姿势。同时,你要知道孩子也能读懂你的身体语言。如果你想放松、专注地和孩子交流,那你就要有相应的姿态。你的专注会让孩子觉得,你很把他的想法当回事,并愿意在上面花时间。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家长可以通过"映射法"来回应孩子,即重复听到的话语,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需要注意的是,当聆听孩子表达情绪时,简单地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往往比提出试探性的问题更有益于对话的展开。同样,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也是表达理解孩子情绪的一种方式。
第四步: 帮助孩子表达情绪
在孩子感受情绪时,帮他们为情绪贴上标签。为情绪贴标签这一行为对神经系统有安抚作用,能帮孩子更快地从不愉快的情形中平复。
父母需要帮孩子建立自己关于情绪表达的词汇库。孩子越能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情商的促进作用就越好。当他生气时,他同时会感到沮丧、愤怒、困惑、嫉妒,或者被人背叛。当他伤心时,他可能还会有受伤、嫉妒、空虚、郁闷,或者被忽略的感觉。
家长们要常记于心的是,情绪有时会以复合形式出现,而这孩子来说,解读起来更困难。父母要帮助孩子认清自己的多重情绪,并告诉他,同时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情绪是完全正常的。
第五步: 划定界线,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可以分为5个步骤:
(1)划定界限
对幼小的孩子而言,解决问题往往是从为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划定界线开始的。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并没问题,出问题的是他们错误的行为。对家长而言,理解这一点很重要。所有的感受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容忍的。因此,父母的任务是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线,而非意愿。
父母应该明白,让孩子改变对某种情形的感受并非易事。相反,如果告诉孩子他们有权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但表达这些情绪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自尊心就会完好无损。同时,他还将明白父母和自己是站在一边,帮助自己从情绪中解脱出来,找到解决方法。
父母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为孩子设定界限,建议为孩子的行为划分区域。比如绿色区域(我们希望并认可的行为)、黄色区域(孩子的行为我们不认可,但如果属于初学者的偏差行为或者艰难时刻的偏差行为,我们会选择包容,让孩子明白你这样做是因为考虑这是特殊情况)、红色区域(无论如何都不会容忍的行为,同时也要让孩子知道遵守或违反规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在划定界限时,懂得顾全孩子的尊严、自尊心和权益的家庭往往在情绪训练方面做得更出色。只要孩子理解这些界限,懂得规范自己的生活,他们就会主动避免不好的行为。只要他们学会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规矩和教条变得不重要。当孩子孩子把父母看作公平、可信赖的盟友时,他们会更愿意和父母一起探讨如何解决问题。
(2)确认目标
如果觉得走这一步不太符合逻辑,你的孩子或许需要更多时间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多问一些开放性问题会很有帮助。
围绕某个问题确认什么样的目标,需要倾听孩子的想法。
(3)寻找解决方案
大人的见解和想法能帮不少的忙。然后家长们最好忍住这种冲动,不要基于把主动权从孩子手中抢过。如果你真的想让孩子享受这个过程的成果,就应鼓励他通过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
这场头脑风暴进行得有多顺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年龄。对小孩子而言,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展示不同解决方法会产生什么样后果。对大孩子而言,为鼓励创意,从一开始就要告诉孩子没有什么方法是愚蠢的,要等所有方案都用纸写下来,你们才会开始选择哪个方法更有效。这个过程很重要。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有一种技巧很有利于孩子进步,就是把过去的经验和好的办法与目前正在面临的处境联系起来。
(4)结合家庭价值观,检验解决方案
鼓励孩子逐一考虑每个方案,你可以这样问:
这个方法合理吗?
这个方案会成功吗?
这样做安全吗?
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通过与孩子的讨论,可以向孩子再次强调家庭观念和价值观。
(5)帮助孩子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案
鼓励孩子选出一个到多个方案,并付诸行动。在选择方案的时候,也是分享自己见解、提供指导的好机会。(可以分享自己童年时处理类似情形的经验。从经历中学到什么?犯了什么错误?哪些决定引以为傲?在现实情景中传递价值观。)
尽管想帮孩子选出正确的方案,但要懂得教育孩子也需要在错误中学习、成长。
如果选定方案,要帮助他安排好更具体的机划,让方案顺利进行。
二、情绪管理训练的策略:让情绪表达更有效
1、情绪管理训练的附加策略
(1)避免过度批评、羞辱或嘲笑你的孩子。
当他们学习新事物时,给他们空间和时间,哪怕犯低级错误。与孩子交流时,针对具体行为,而不是勾勒形象贴标签。孩子试图从父母身上得到认同感,他们相信父母口中说出的每句话。
(2)使用鹰架式教育,通过称赞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
称赞具体行动,而非泛泛。
(3)忽略你的"养育任务"。
养育任务-- 指当孩子生活中出现某个具体问题时,父母认为孩子必须达到某种特定的目标,因为这个目标关系到孩子未来的成长。
如果不能通过微妙的方式传达自己的养育任务,它很可能成为父母与孩子亲密关系中的一个极大障碍。养育任务让父母无法感同身受地倾听孩子的诉说。
的确,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做到忽略养育任务很难,尤其当说教的话已经到嘴边。然而,只关注孩子的行为,而忽略其背后的情绪,这种做法往往不会带来效果。
(4)在脑海中绘制一份孩子日常生活的地图
了解孩子生活中的人和事,熟悉经常出没的场所,喜好。
(5)避免和"敌人"站在一边。
当孩子感觉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寻找自己的父母寻求安慰、理解和支持,这是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好时机。这时要避免和"敌人"站在一边。
要记住你们谈话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达成统一意见,而是为了交换对彼此的理解之前。
(6)将孩子的经历转化为成人相似的经历。
(7)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不要把你的解决方案强加给他们。
在与孩子共情之前,直接让孩子接受你提供的建议,无疑等同于在地基还未打好之前就开始建房屋的主体结构。
(8)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尊重他的意愿。
父母常常会忽略孩子正当的兴趣爱好或合理要求,加深孩子的无助感。很多情况下,家长并非故意这样做,而是因为时间仓促,或者承受的压力过大。
大多数情况下,父母要求孩子配合,这种对孩子顺从性的过分强调,意味孩子愿望和选择权通常被忽略。但孩子需要通过练习,权衡自己的选择,找出解决方法。孩子越早学会表达意向、作出选择,对孩子而言就越好。因为一旦到青春期,他们拥有更多自由,同时也面临更多风险。
父母允许孩子作出选择,除了赋予孩子责任感以外,还在帮他们建立自我认同感、自尊感。所以,如果下次孩子对你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不管它看起来多么渺小和孩子气,请不要尝试和他进行一场意志的较量。相反,问问自己,接受这个请求,真的有那么难吗?
(9)分享孩子的梦想与渴望。
这种技巧能轻松帮你和孩子处在同一频道上,尤其适用于当孩子表达一种没有可能实现的愿望。
(10)对孩子要诚实。
父母应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说出"我理解你"这样的话。如果不太确定是否理解,不妨采用映射的方法回应孩子,重复孩子的话语,说出自己看到的现象。问几个问题,保证彼此的交流是敞开的。记住,千万别在孩子面前作假。
(11)和孩子一起阅读。
通过精心挑选适合孩子年龄段阅读的书,家长甚至可以和孩子谈论一些很难开口的问题。电视节目和少儿电影也是家庭谈话的重要资源。
(12)全程保持耐心。
为了成为一名高效的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表达内心的感受。探索并理解孩子的情绪,而非压抑情绪。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和认可是与共情相伴而生的。
一旦你习惯性地忽视孩子的感受,你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疏远。当需要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不愿配合你。
要记住,有时不借助言语,一样可以传递你的理解之情。一个拥抱或者温柔的抚摸比言语更有力量,尤其当孩子伤心或害怕时。
有时,孩子还不想谈论某件事,父母应该尊重他的意见。但别忘了和他约定时间,下次再聊。
(14)理解父母要有的权利基础。
权利基础: 是父母对孩子不良行为划定界线的基础,这是一种所以孩子都希望拥有,也都需要的事物。对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而言,权利基础就是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结。(不理解权利基础)
父母与孩子间的尊重与爱意就是对孩子行为进行约束的基础与动力。(如何理解?)
牢记两条原则: 第一,允许所有的感受,但不允许所有的行为。第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是民主关系,该由父母决定何种行为是可允许的。(行为允许的范围是由父母界定的,那要是孩子的价值观和家长的有冲突,如何做到既尊重孩子又界定了行为范围?)
2、不适合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情形。
(1)当你赶时间时。
孩子需要去托儿所、去学校,家长要准时上班,这些紧张的时刻也许是孩子情绪最容易出现波动的时候,但它们的确不是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时机,因为情绪管理训练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保障。
父母应该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在不赶时间、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和孩子谈心。比如对低龄孩子,在睡觉前,或者洗澡时。对小学或十几岁孩子,在做家务、上兴趣班路上或者游玩的途中。
(2)当有旁人在场时。
不要当着其他家庭成员、朋友或陌生人的面进行,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尴尬,回答时更诚恳,而不用担心旁人怎么看。
在处理兄弟姐妹间的冲突时,这种方法尤为重要。关键要给每个孩子同等的时间,定期和每个孩子单独相处,能帮你顺利实现目标。
(3)当你太累或太难过而不能进行有效指导时。
(4)当孩子犯了严重错误时。
需要明确告诉孩子,你认为他的行为是错误的,而你为什么那样认为。恰当地表达你的愤怒和失望,避免用贬低性的方式。同时,这时与孩子分享你的价值观也是可行的。
(5)当孩子伪装情绪来操控你时。
孩子为了让大人满足自己的想法而假装哭闹和发脾气。这些情绪不是发自内心的。大人可以温和而坚定,同时,询问孩子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他自己变得更开心。
最后,再次重申,情绪管理训练不是一种魔鬼方程式,它不能消灭家庭冲突,也不能取代为孩子划定界限的需求。它能拉近你与孩子的距离,建立彼此之间的感情联结,为日后一起协商解决问题铺好基石。情绪管理训练的效果能一直持续到孩子成年以后。到那时,他们已经吸收了你传递的价值观,成就了高情商。他们将知道如何保持专注,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应对激烈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