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素养从何而来?这问题或许过于宏大,但阅读,一定是最重要的“发源地”,最核心的“发动机”。
如果你还不曾遇到过名师,那就在好书里去寻找吧——好书才是真正的名师,也是永远的名师。
阅读,能够照亮教育,照亮人生。
阅读,通往“心世界”。
推动阅读的手,就是推动未来的手。教育的常态就是培养普通人,而不是培养超人。让普通人成为精神健康的人,成为能适应未来生活的人 。
王木春:“真正的教育,更着眼于学生明天的成长,人的一生,就是不断成长丰富的过程,以自身的善与美去压倒恶与丑的过程,从而不断孕育出人性的光辉,让自己也变得光明起来。从这角度说,今天学校的教育,是为每个人一生的自我教育得以延续埋下一粒善良的种子。”
不读书的人,只有扁平的时空,现实的人生,喜欢读书的人,却拥有更辽阔的世界,更丰富的生活。他们生活在这里,但又不只是生活在这里。“生活在别处”这样的说法,只有读书人才会有,因为读书会让他们有一种“远方感”,会让他们真正明白“无穷多的人们,无穷多的远方,都与我有关”的意味。阅读,让我有了更辽远的世界;阅读,让我有了更丰富的生活;阅读,让我有了更安妥的灵魂。
书都不想读,还能教好书?因为真正的教育,绝对不只是知识,不只是教材和教参,学生的成长,更不可能只靠教学,只靠课堂和课本,他们需要更丰富的营养,教师也需要更丰富的素养。
要做燃灯人。自己得先有光明。就像要做播种人,自己得先有种子。光明从何而来?自身的修炼。自身如何修炼?大量的阅读。不只是纸质书本,也包括影视作品,甚至包括大地山川,花鸟虫鱼,世相百态,人间风情。套用古人的说法,就是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一个有着丰富阅读体验的老师,一个有着丰富阅历识见的老师,或许更能胜任教育者的工作,更般配“教书人”这一称谓。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读书最大的功用只在于“修身”,即修炼自身:通过读书求知,构建其自己的精神大厦,以抗衡俗世的物质处境。
教育首先是一门技术,教师首先应成为娴熟的“手艺人”,优秀的“教书匠”。
“书籍和妓女都能被带上床。”说这话的,是瓦尔特.本雅明。
我越来越看重教师的心灵世界建设: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让他们尽可能拥有健康、持续的精神追求。我深信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而教师的力量,首先在于他们深度的内心觉醒,来自他们内心觉醒后,所迸发出来的“无法医治的教育欲望”和丰富、持续的创造激情——如果说教育是一艘置身险境的危船,一个教师在自救不能的情况下,何谈拯救和帮助别人?
教师工作的最大意义和价值,也许并不在于他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或让学生习得的能力,而最在于他曾经以自己的热情、智慧、尊重和宽容,陪伴学生所走过的岁月,所经历的旅程,所获得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就是无止境的相遇。”而正是在这“相遇”中,最容易引发我们的惆怅:一批学生来了,又走了。我们却还在原地守望。变了吗?没变。没变吗?变了—老了,憔悴了,沧桑了,疲倦了,怠惰了。梦想破灭,激情不在。我们甚至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丧失乃至放弃对教学的理想和信心。恐惧和焦虑。在物质时代,在急速变动的时代,有什么可以抚慰我们的身心,安妥我们的灵魂?帕尔默说:“面对学生的恐惧,我还想教好书的话,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们心中的恐惧。”——我们如何战胜这些恐惧呢?或者,我们如何成为我自己?
阅读的过程,正如心灵的旅行,就是发现之旅。
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帕尔默。
面对日益艰难的教育,日益复杂的现场,教师更需要对自我的清醒认识,真正的回到自己,成为自己。帕尔默说:“优秀的教学永远需要的的是内心与外界的和谐。”而真正的教育,也必须有一种内心的召唤,一种向真向善向上的召唤。这些书,以及他们所给予的启示,其实就是一条回家的路。我们总是要回到自己的家,精神的家,心灵的家。那么,借由这些阅读,现在让我们“在爱与光中”,带着自己的心,回家。
词语的共鸣,往往是心灵的共振,灵魂的共舞。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的磨在转着,今天和十年前没有什么两样,十年后和今天,估计也没什么两样。最大的变化,或许就是跟着磨芯转动的人——年龄,在逐渐增加,他们,在不可挽回的老去。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把自己的文字,旧的,新的,放在博客里,得到朋友的阅读和评点,讨论和赞和,欣赏和质疑,都是美好的事。
这句话,值得记下来,也值得与更多人分享,既警惕“思想的穷乡僻壤”,也警惕“语言的穷山恶水”,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容貌和精神长相,显得好看些,美丽些—更加柔软,更加温润,更加明媚,更加接近教育本质的美好。
记下,留存,以供来日查验,或温习。很多时候,我们对生活,对人事,可能会有刹那的感触或念想,但是来不及记下。时间过去了,那感觉,那念头,也就过去了。如此匆忽,迅疾——如果一生过去,最终两手空空,就像我在博客里对自己的追问:我们用什么来证明,我们真的来过,活过,爱过?
所以,越来越在意记录,仿佛要在纸笔间,刻下生命曾在的印迹和面目。
教师的记录,或者说教育写作也便有了意义支撑和依托。……如果没有记录,没有刻写,我们用什么来证明:我们曾经站在讲台上,曾经上过这样的课?
不说成长,不说发展,不说宏大的意义,哪怕只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应当努力记下:那些感动和惆怅,那些明亮和暗淡,那些耻辱和荣光……如果说,阅读可让我们有双倍的人生,写作,以文字记下曾经的生活点滴,或许会让我们有数倍的人生——因为文字的铺陈,我们的生命得以延伸、拓展、厚重,甚至熠熠闪光。
人需要故乡,放置思想,安妥灵魂。精神也需要故乡,有故乡的精神,就像有源头的流水,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舒展、奔流。
我们不能扭转季节,但可以营造局部的春天。
阅读,其实也像呼吸一样自然。在这个过程中,未必总需要鲜花与掌声,阅读本身带来的智力上的愉悦,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
要读得有进有出,“进”就是读,是摄取,是呼吸的“吸”,但一个人不能只“吸”,还得“呼”,一个读书人,如果只是一味地“吸”,很容易成为书呆子,成为别人思想的“应声虫”。我所说的“出”,其实就是“呼”,是思考和写作。每有所读,只要用心,必会有所思,有所想,但是这些思想,可能像“灵感”一样,若不及时记下,就会一掠而过。而且我觉得,写作才是真正思考的开始,写作是对思考的深入、细化和呈现。
尽管阅读是私人化的事情,但是阅读后的分享和交流,能促进我们更深入的思考。古人说“独学则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需要“切磋”“琢磨”。同时这种交流和分享,才能让我们找到“共同的心跳”,找到自己的心灵WiFi。这样的精神共同体,既会促进我们的阅读和思考,也会温暖我们的心灵和感知。
你坚持做一些好事,等于不断往银行存款,这些银行都可以零存整取,等期限到了,银行会连本带息还你一个大大的惊喜。当然,做事不能没有目的,但也不能目的性太强。一心奔着高利息而去,很可能在股市里血本无归。
教师读书一定要尽可能“杂”一些,尽可能让自己成为杂食动物 ,因为多吃五谷杂粮,身体才会更加健康,思想才会更加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