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里有两个奇怪的现象,一个是集体沉默,另外一个是“神啊,救救我吧,我快抑郁了,天天失眠的我已经快要离开人世了”。如果前面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这个问题就是现实摆在我们面前的大山。若不搬走,别说吃饭,恐怕连饭都吃不进去了,一个连饭都吃不进去的人我们又该把他当成什么样子的人呢?
谈到心态。就不得不提到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治别人的病的超级在行,可有一天轮到治自己的病时也就超级外行了。与其说治病,不如说今天是否快乐,今天是否能够安然入睡,今天是否吃足了三顿饭。也不能说心理医生没有用,心理医生还是有两个本领的,一个是心里暗示,一个是转移注意力。我不是心理医生,无法真正意义上的去解释这些专业的名词,不得不解释的就只能班门弄斧了。当男女吵架时男人转身丢下女人离开不和女人吵架,这个行为就可以称之为转移注意力。人和人沟通时某人刻意的提起另外一个话题,也是一种转移注意力。至于心理暗示就复杂多了,我也解释不清楚,就只好用自己的口头禅“人总该相信点什么”了。
其实,真的要提及心态这个问题。思考真的很重要,一个有脑袋的人大多都不会谈心态这个问题的,关于思考的问题我只能简单的说,是向上还是向下,是接受还是反对,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还是随芸芸众生之大流。至于培养思考的办法,我无从得知,这和人的能力无关,是一个人的悟性问题。如果你能从我的调整心态的旅途中突然脑洞大开,那种脑洞大开也可以称之为“思考”。或许,我们可以重新审视一下“孩子们对十万个为什么的好奇”。
很多事情,无外乎两种可能。一种是不切实际,一种是脚踏实地。就如读书人看非读书人的动态,一看只有干瘪瘪的几句话,无论证无过渡,就可以算不切实际。而那些生动的事实也就只是描写了他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向了那句话,因为真正走到过,所以可以写得很细,很真实。
啰里啰嗦一大堆了,自己都有些不耐烦了。可是真正的心态也就在这些啰里啰嗦里。就如写文章一样,结果和细节都是统一的,中间的拼图则是区别人和人差别的东西。而那些啰里啰嗦就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有别的地方,也是一篇文章能不能让读者共鸣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