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2“成人”辨析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成人,注家多释为完美之人,以强调自身的修养。从文中“知”、“不欲”、“勇”、“艺”、“礼乐”等条件来看,这样的人的确是完美之人。但文中所举四人之长,即便持有其一,就已为人所敬仰,而能合其四德,且又兼具礼乐,自非一人所能兼有,实事上除孔子外,也并无人做得到,因此,这样的“完美”不过是理想化的设想。

《孔子家语·颜回篇》载:颜回问于孔子曰:“成人之行,若何?”子曰:“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礼,德之盛也。”

《家语》此处所说的成人是达理、通变、知故(原因)、睹原(原委)之人,也即是有智慧的人。《家语》中的明确之处还在于,即已具智慧之后若再具仁义礼乐,孔子明确其为成人的外在言行表现,但与德盛仍存在距离,所以,成人并不是已然“德盛”了的完美之人。

“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几乎所有注家皆理解为:在四德之基础上再加以礼乐的熏陶,方可称为“成人”。如此理解自然是受“完美”一词的诱导,四德之上加之礼乐,岂能不是“完美”之人?就本章来看,四德的任一方面都是“成人”的表现,而受过礼乐熏陶的人也是孔子认为的“成人”。孔子说“亦可以为成人矣”,意即受过礼乐熏陶的人也算是“成人”中的一类。所以,本章的前段应译为:子路问怎样算是一个成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睿智、像孟公绰那样淡泊、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艺,(就算是一个成人了)。而经过礼乐熏陶的人,也算是一个成人。”这样的理解是与《家语》中的说法相一致的。

《论语》与《家语》的共同之处在于:有智慧、有礼乐修养的人就是“成人”,一如《管子·枢言》所说:“既智且仁,是谓成人。”“成人”具备智、仁,但并不是德盛,当然也不是指完美之人。

孔子把具四德作为前辈人成人的标准,对今人则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但显然,此时成人的标准仅是就道义而言。如果要找出合道义与完美之人间的关系,也只能说合道义是完美之人应具备的一个方面,并不能说合道义就等于完美之人。所以,将“成人”释为“完美的人”大为偏颇。

《史记·周本纪》: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孔子家语·冠颂》:孔子曰:“古者王世子虽幼,其即位则尊为人君,人君治成人之事者,何冠之有。”

以上两例中的成人皆是指年岁上长大成人。

《国语·郑语》: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

句中的成人则是心智健康、成熟。

所以,“成人”狭义上是指年岁上长大成人了,广义上则是指心智与年龄同时成熟,具有了明辨是否、承担责任的能力。本章中的“成人”即是指心智成熟之人。

另:“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中的“要”有人训为“约”,释为艰困;有人训为重要、显要,但更有争议的则是如何训解“平生”。

《孔子家语·致思》:“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

文中“少”、“长”、“平生”并列,“平生”自然是指丘吾子的终身、一生。先秦典籍中“平生”仅此两见,因此,本章中的“平生”同样应释为“终身、一生”。而如此一来,释“要”为“显要”也就顺理成章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