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下年月日单元备课思考
学生心中要有一份年历,一个时钟;脑袋里会制作一份年历,一个会转动的时钟。——题记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单元年月日是二年级上时分秒后间隔了两个学期后再学习时间单位的内容,时间间隔很久了,学生只对时分秒间的关系印象比较深,关于时间的计算肯定很模糊了!现在又要学习年月日,又要学习24时计时法,两个内容虽然都是关于时间的量,但关联性不是非常紧密,因此北师大版把24时计时法安排在三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在学习年月日,想起学习时分秒时,学生就有对利用24时计时法计算时间有强烈的需求,这样安排让知识更有梯度,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假期里备课,看了俞正强、顾志能、魏雯老师的三节课,贲友林老师的微视频,张晓刚团队的单元整体解读,十来篇其他老师的教学后记。整理了说几点自己在单元整体备课中的思考:
一、教参上的重难点与学生的难点不一致
教学重点:
①认识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2月及其相关知识。
②知道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
③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学难点:
①计算天数。
②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和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本单元内容以前是常见的量,现在放在综合实践领域,与学生生活贴近。可以给学生利用的生活素材也多,学生易学难精,既要考虑年份(平年和闰年),又要考虑无序的大小月,特殊的2月。
计时法的计算算法比较统一,一般情况下将时间转换成24时计算法,再利用开始时刻+经过时间=结束时刻的关系转换即可。最难的是涉及到跨天的时间计算了,那只需要分段计算,学生经过针对性练习也容易掌握。
当然,不管怎样,涉及到实际应用还要考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教材上的练习题有根据经过的天数计算结束天是星期几的,这是学生的难点。计算经过的时间情况有几种:同1小时内,跨小时的,跨天的,对学生来说,一点都不简单。
二、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不对等
有老师认为:年月日似乎是一个偏向于常识的单元,而且学生的实际起点是高于逻辑起点的。即,在我们教授新知之前,相当部分学生都已经知道了相关内容。那么这样的课堂该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
三位老师的课,都能立足学情,课始充分展示学生已知,引导学生根据所呈现出来的知识结构图大胆提问。然后利用学生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使学生明白规定性知识背后的原理(数学的原理、人为的因素),最终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增长情感。三位老师都是让学生说对年月日的已有认识,完善年月日的关系,再逐个突破,贲老师通过展示学生课前小研究导入,这些不能代表全班大部分同学的知识起点,所以在新授年月日的知识时要时刻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在重难点处多向学困生提问。
在贲友林老师的微视频下,在讲授拳头记忆法记忆大小月时,老师以为学生会用拳头记忆法,他先在讲台上带着念,再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说,最后再请一个女生投影展示边指边说,女生从尾指开始念,贲老师纠正,女生数到7月,后继续在尾指数,后经学生纠正8月要回到食指开始数。
在俞特的课上,学生演示拳头记忆法的时候,从尾指数起,其实也可以,他们说这是一年级语文老师教的。
拳头记忆法其实用左右手、或从尾指开始数都可以的。
魏雯老师的课上,讲解完12个月的天数,大小月,平年闰年的天数后马上出示几道填空题,一个女生回答:一年有(12)个月,有(?4)个大月,小月有(?)个,大月每月有(?)天,小月每月有(?)天,女生迟迟答不上来。
生:平年2月有(29)天,闰年2月有( )天。
师:再想想。
女生2:
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大月有()月。
小月有()月。
女生非常快流利说出来,肯定是看着板书说出来的。
老师让学生跟着屏幕学习拳头记忆法,却发现有学生用左手,有的用右手。
所以在课堂上,不仅关注是什么?还要讲明白为什么?让学生经历年的形成过程,经历年历中每个月的排序,每个月都是分开的,但每个星期是连续的,这个月的最后1天与下个月的第1天在星期上是连续的。
三.课堂活跃与知识落实落差大
俞特的课利用最后10分钟时间。巩固学生对每个月天数的认识。现场找了一个名女生要给奶奶洗脚,连续整整洗了两个月,可能洗了几天?
很多学生不经认真思考,说出56......63天。甚至有一个学生说120天。学生在课上了解到每个月有几天,但真正应用起来,还没有意识调动新知解决新问题。教师可以先降低问题难度,先问学生,需要用到那个知识点(每个月的天数)解决,或者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每个月的天数再思考。
拓展:
1.爸爸去上海出差,这个月25日出门,下个月的5日回家,他可能出差几天?
要考虑这个月的天数再计算。答案有4种可能。
2.今年的某个月,爸爸去上海出差,他在这个月25日出门,下个月的5日回家,他可能出差几天?
不仅要考虑这个月的天数再计算,还要考虑年份。答案有3种可能。
最后在对比小结,归纳计算经过的天数时,需要考虑是平年还是闰年的2月份,其他月份考虑大小月,连续的两个大月7、8月,还有跨年的12月1月也是连续的31天,要对年历,对每个月的天数,大小月的月份,都有非常全面认识,把年历印在脑子里。
赞哥的课上:
他说:这是作业本的一个题目,看起来很简单对吗?但是事实上,学生在第一题的第二个空就错了一半。于是,这个题,赞哥又上了一节课。
二、试填11月1日是星期几。
学生答案: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五
分析:他们可能是怎么想的?
星期一:1日是第一天,应该顶到填,所以星期一。
星期二:11月和10月应该差不多,所以星期二
星期三:11月比10月少一天,所以1日退后一天,这样最后就30天了。
星期五:延续10月31日。
讨论,体验,前三个答案,会导致在10月31日以后,星期计数的混乱或重复,所以答案只能是星期五,体验,日期没有连续,但是星期几是连续的。
这里给了我们一点思考,出题人和老师也许都犯了一些想当然的问题,即学生已经掌握了年月日的知识,也知道星期计数的规则,但是这两者的结合,明显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的。于老师来说,应当想办法利用这些素材再去“上课”,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做题,于出题人来说,犯了“没有这样教,却要这样考”的问题。
确定1日的位置后,马上完成11月的日历。
三、拓展
11月的日历完成了,9月的日历你能制作吗?
学生反馈:
1.先确定1日的位置,混乱,没有逻辑,基本错误。
2.先确定9月30日位置,倒推。
比较:刚才11月是先确定1日的位置,为什么9月1日位置没法确定?
加深体验:日期虽然断了,但是星期几不断,如果要确定9月1日,一定要知道8月最后一天,题目没有提供,所以应当从10月1日起,连续倒推。
此时有学生大喊:我所有的日历都会做了!
从最基础的第一个题目,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几号到几号有几天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没有那么简单,我们不能犯想当然的错误,还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剖析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及原因,并提供恰当的素材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建构正确的认知。
在俞特的课上,有一个学生发现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用年份后两位÷4;在贲老师的微视频上,一学生的课前研上写:
两个同学都有这样发现,难道不是吗?经再思考发现,因为如果只用年份的后两位数除以4,不考虑年份的前几位,它都是一个整百数,整百数除以4肯定没有余数,所以不影响后两位数除以4的余数情况。当年份整百数时,因为三年级学生还没学习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所以可以利用商不变的性质,用年份的前几位整百数除以4即可。网上查资料也有用这种方法的,不知道为什么学校的老师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