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去了些地方:阿什哈巴德、迪拜、曼谷、芭提雅、莫斯科、马来西亚,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亦师亦友让我不断进步。17年收获了爱情,哪怕相隔千里之外,两个孤单的心终究紧紧相连。17年开始尝试多读书,还在年末加入了走读派,压力读书虽然有效,但对于一些喜欢的书,有用的书还是要做到精读,酌情放慢脚步,认真读,反复读。
18年仍旧希望能去更多些地方,世界这么大,我永远看不够。希望爱情能更加美满,两个人都能心想事成,早日团聚。即便是分隔异地也希望对方能过得好一点,顺利一点,不需要太顺利,顺利一点就好,这样生活才有滋有味。18年更要读很多书,近段时间读的几本书,每一本都刷新我对事物的认知,原来这个东西还能这样解释!跨界阅读虽然常常会索然无味,但也每每给人用意想不到的角度帮刷新原本已经固化的事物见解。这就是读书的力量。
转入正题:《定位》
真正有效的战略常常并不合逻辑。胜负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唯有精准定位才能牢牢把握顾客心智。
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令你的品牌成为潜在顾客心智中某一品类的代表,是赢得心智之战的关键。每个公司都想要成长,因此逻辑思维就会建议一个品牌应该扩张到其他品类中,但这并非定位思维。在我看来这就是之后讲的分化。
模仿竞争对手并不能让你获得胜利。你只有大胆去做不同的事才能取胜。
第一次生产力革命:泰勒“科学管理”。第二次生产力革命:德鲁克“管理”。
20世纪上半叶付出的代价,本质上而言是人类从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缺乏恰当的组织管理所引发的社会功能紊乱。20世纪的下半叶,人类从工业社会转型为知识社会,虽然其剧变程度更烈,却因为有了管理,平稳地被所有的历史学家忽略了。如果没有管理学,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20世纪的下半叶,很有可能会像上半叶一样令我们这些身处其中的人不寒而栗。不同于之前的两次大战,现在我们已具备了足以多次毁灭整个人类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基石的改变,照例引发了“上层建筑”的变迁。首先是所有制方面,资本家已经无足轻重了,在美国,社会的主要财富通过养老基金的方式被员工所持有。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关键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社会的代表性人物也不再是资本家,而是知识精英或各类专家。整个社会开始转型为“后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不再由政府或国家的单一组织治理或统治,而是走向由知识组织实现自治的多元化、多权力中心化。政府只是众多大型组织之一,而且政府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还在不断外包给各个独立自治的社会组织。如此众多的社会组织,几乎为每一个人打开了“从底层向上层”的通道,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得知识而走向成功。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将空前激烈。
中国经济正处于极其艰难的转型时期,成败的关键从微观来看,取决于中国企业的经营模式能否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品牌经营转变,更进一步看,就是从当前普遍的J模式转向A模式。
(Japan…&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