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是爱家人的。可是,为什么明明内在想表达关心、爱的时候,往往却用另外的一种方式表达,是什么蒙蔽了爱?
周六去俺娘家吃包子,本来吃了一个俺娘独特的大包子就已经饱了,无奈经不住诱惑还是吃了半个,当天下午就肚子堵、疼,直到周天还是不舒服。但是我还是耐着疼痛打扫卫生,当做了这些我是有抱怨的,因为我认为他们都看不到我的辛苦,甚至没有一个人来关心我。
中午让老公给孩子们做饭,本来想去休息,因为操心孩子们老是不吃饭,还是起床催促:“你们快点吃饭,你看看爸爸都为你们做好了,怎么还不吃?”“吃,一会吃”女儿回答。看孩子们继续各玩各的,接着唠叨:“哎,真是!也不知道大人操心受累,爸爸这么辛苦做好饭,你们快点吃啊。”“我们吃不吃管你什么事?又不是你做的饭,爸爸还没有说呢。”女儿听了我的话开始反击了。“我是害怕饭凉了,吃了不舒服。”“你早说啊,你还告诉我们学会正面表达,你就做不到。”女儿提醒我。
是啊,这让我想起昨晚童频小组聚会艳霞的故事,艳霞在老公气势汹汹打电话质问时,猛然捕捉到老公表达的不是他内心的声音时,及时收住了即将爆出来的抱怨和愤怒的反击,耐着性子问老公“你想表达的是什么?”老公也因此说出了他的需求,正因为有了妻子看见,避免了夫妻战争。
是什么蒙蔽了爱?是我不能正确表达我的担心,将焦点放在了对方那里,对孩子的关心变成了指责。
晚上陪儿子讲完故事,我眼睛已经睁不开了,让儿子睡下,想让自己今晚早早休息,无奈还记挂着晾晒洗衣机里的床单,拿出床单和老公拽平整,交给老公去晾晒。我顺手拿过拖把,想拖拖卫生间去休息,被迎面走来的女儿截住,冷冷的命令我:“给我洗毛衣!”本来想让不舒服的自己早休息,被女儿的吩咐激怒,毫不含糊的反击:“不洗!”女儿紧紧逼迫:“给我洗毛衣!”他妈的!老娘不舒服,你不心疼也就罢了,还吩咐我做事,开始抱怨起来:“洗毛衣今天是不洗了,今天上午我已经给你说了,你房间的衣服记得要洗了,毛衣我前几天已经给你说过了,让你自己学着洗,我现在还不舒服呢,我要睡觉了。”说着,我拖过女儿脚下的水渍,想从她身边走过去,无奈她牢牢的挡住我,并顺势抢过拖把,“你不舒服还拖地,你没有说,你就是没有说!”不想和她纠缠,我向卧室走去,女儿在我身后跟着,还用拖把打我的腿脚。被她的逼迫和没完没了激怒了,我转过身狠狠的抓住她的胳膊,掐了一下。女儿开始大哭,我更是被她的哭所愤怒,一边制止她哭,一边把她摁倒在床上,用手使劲的撑她的嘴。完事我气呼呼的来到餐厅,留下大哭的女儿在卧室。
坐在那里一边自责,一边害怕,同时还劝自己,我只能这么做了。甚至我不想写出这段经历,害怕别人会嘲笑我:哼,还学习过呢,怎么还这么混蛋。今天我决定写下这段故事,是想看到自己的功课和需要注意提升的地方。
早上听童的小灶“如何同理到孩子”,我反复听了好几遍。当我们没有和孩子同样的经历时,只需开放一个安全的空间容纳TA的情绪。在那个当下,我完全被女儿的情绪带走,并且有了评判。在女儿哭的那个时刻,我想到小时候不被允许哭的画面,不自觉的去限制和粗暴她。我看到自己的功课,是被对方的情绪牵制,不能像老师说的“放空”。
如果事情可以重来,我面对孩子的要求,只需要笑眯眯的看着她,让她肆意的发泄完,平静的告诉她:我看到了你的需求,只是我现在不能满足你,你是否可以有别的选择。“女儿也许会说:”我没有衣服穿了啊。“”我记得你还有一件带帽的毛衣和这件脏了的毛衣是一起买的。“实际上,今早和孩子交流这件事情的时候,她说已经忘记了那件毛衣,孩子在情绪激烈的情况下不会有别的选择的。是什么让孩子有了这样的模式,是我对待她的模式起了作用,只有我先看到和去改变,才是事情改善的关键。
是什么蒙蔽了爱?是我的情绪被对方牵制,是对对方有了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