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绿色的小花瓶插着一支小花。一朵还是极小的花苞,绿色的花托里,一个圆圆的花苞透出一丝丝粉红,仿佛在宣告她现在的生命力是多么的顽强,她的未来多么灿烂美好。另一朵盛开的花朵在高高的深绿色的茎上招摇。拇指般大小的八片花瓣薄而滋润,白色为主,花边是一层粉紫色浸染着,花蕊却是金黄金黄的,仿佛一个发着金光的小太阳。所有的花瓣努力地向四周延展、延展……
一杯清茶在沸水的帮助下起起伏伏,最后慢慢沉入杯底,一阵阵茶香飘散在空气里。
冬日的下午,阳光正好,微风微凉。沐浴在阳光里,打开电脑,拿出书籍,放在紫檀色的木桌上。
工作需要,必须读《管子》的《弟子职》。那是一件让我感觉超出能力范围内的、让我极其艰难的事情,但是因为做事需要读更多的书籍,于我又是一件好事。
厚厚的一本书,金黄色的封面与小花的金黄相辉映,黑色的“管子”两个大字稳重和谐,吸引着我去翻看。
翻书,电脑做笔记,沉浸其中……
猛然从书中抽离出来,就在阳光下发呆。
这是我半年来最放松的一次周末。朋友听说我睡眠极不好,非要让我在乡村待上一天。我拿出周末清单给她看。她笑:“你去可以继续做事,还能治你的睡眠,一举两得,为什么不去呢?”于是便有了一晚安好的睡眠,也有了这一天冬日暖阳下的沉浸。
是的,好久好久好久都没有放松过。虽然不断地回到自身,去觉察自己的紧张从何而来,总是以失败而告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紧张,甚至日日睡不好觉,一种颓丧的感觉反复袭来,搅扰着我的生活。
已经进入2021年最后一个月,年初立下的那些小小的目标,并没有如期地实现。我是谁?我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我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反复追问自己这三个与哲学有关的问题。当然,从前没有好好看一本哲学书籍,也不会停下来思考这些问题。今年在新网师的影响下,读了一点点哲学类书籍,其实也没有读懂什么,只是对自己的追问越来越多。因为反复的追问,心里越来越不踏实。难道这是一种中年的困局?
说到中年,去年我都无感。那时的我有用不完的激情、使不完的力气,读书、码字、工作、旅行、整理房间,尝试一种美食的做法……即使是在居家抗疫期间,我也会在客厅铺上瑜伽垫,做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 我喜欢以一个年轻人的姿态热气腾腾地活着。
今年,2021年,我像是按下了生活的另一个按钮,自己停滞了。工作按部就班,找不到突破口。生活波澜不惊,找不到热情。常常怀念过去,怀念我的童年,怀念我童年生活过的乡村,怀念乡村里的那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那一座爬上两个小时才能到山顶的大山。小河在家门口,大山在屋子背后。小河边有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的欢笑,大山的路上,有父亲每年春节带我们爬山的脚印。
父亲、母亲,我的生命之源。母亲让我的生活充满温暖和甜蜜;父亲让我的精神丰沛而有力。父母挨过饿,哥哥姐姐们挨过饿,我却从来没有饿过肚子,他们总是把最好的留给我,总是先满足我的需求。但是父母从未把我当温室里的花朵养着。我做过很多农活,吃过很多体力活的苦头,甚至是父亲母亲刻意安排的吃苦教育。他们希望我能享受到人间最美的生活,也能够有勇气、有毅力独立去面对未来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他们非常注重我的独立意识,对我的事情从来不包办。很小的时候,家里的事情就喜欢征求我的意见。在那遥远的偏僻的小山村里,有如此民主家风的家庭,估计也就只有我家了。
美好的童年治愈一生。我的童年色彩是鲜亮的,温暖的,是我成年后遇到苦难时的精神避风港。我就是我,我还是我。我从父母那里来,从小山村里来,从家人的温暖港湾里来。
这些年,我都经历了些什么呢?为何一提到这个问题,就会鼻子发酸,眼里涩涩的?我的心为何往下沉?我当然知道“所有过往皆为序曲”的道理,可是我到底在焦虑什么……
幸亏我现在是在这个小山村里坐着,内心的波澜很快就恢复了平静。一到乡村,我似乎回到了精神的故乡。踩着泥土,看着那些野花野草和庄稼地,闻着乡村才有的特殊气息,所有的思虑随风而逝。
朋友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我远离尘世的喧嚣,远离电子产品的干扰,一个人安然地吃着农家饭,安然地坐在露天坝里喝着茶,看着书。我喜欢这样一个人静静地,静静地待着,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我不抗拒热闹,也愿意和朋友们一起玩闹。朋友却说我是一个典型的蓝色性格的人:敏感,低调,喜欢独处,跟自己内卷得厉害,常常生活在纠结中。这样的评价其实是比较客观的。
曾经我不太接受自己这样的状态,总是想方设法改变自己:训练自己的钝感力,故意高调地去做一些事情,专挑热闹的地儿去……可是,越是想要改变自己,越是改变不了,反而变得更加敏感、孤独。这两年,我尝试着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内心安定了很多……
正在胡思乱想着,朋友接我来了。阳光依然很好,起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