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早起床回老家拜年,儿子开着车一路疾驰,行驶一百多里地,到了大舅家才8点多钟。从大舅家到二舅家,接着去小姑家。二舅已经安排好了路线,可是到拐弯的地方,感觉着那么近呢,于是儿子一踩油门,竟然串到了另一个村子。小时候感觉咋那么远呢?又和表弟打电话,要了定位,问了几个人才找到家。小姑非要留下吃饭,我们执意要走,就给我们摘了足足五大袋的青菜,还提了两壶自己压的豆油,真是满载而归呀!
想起了那些年去拜年的情景。印象中小的时候拜年,大部分是大雪纷飞,整个路上白茫茫的一片,沟都填平了。那时在老家住,那里的亲戚除了二姨家远一些(有二十多里),其他都不超过十里路。老家走亲戚,都是提着竹篮子,篮子下面放上二斤果子,上面摆上几把馓子,再用毛巾搭上。那时候风刮的很大,走到半道儿毛巾会刮掉几次,有时候摔倒了,篮子里的东西会洒落一地,馓子到地上都碎了,在捡起来放到篮子里,满满的一篮子就只剩半篮了。记得有一次去大姑家,叔叔家的哥哥用个棍子挑着我们两家的篮子,结果走到路上摔倒了几次,里面的馓子全碎了。去了一群小孩儿,还要发压岁钱,最让大姑心疼的是,她家每年都会种甜黍秆等着换些钱,每到我们去,哥哥总要钻到地窖里去抽几根来吃,那时候吃起来真好吃,也不怕冷,感觉比现在的好甘蔗好吃多了。每每这个时候,大姑总是冷着脸制止我们,可那时候那懂啊,就想吃。
赶到晴天的时候去拜年,就要早早的去,因为地面上冻了,走起来方便,下午回来的时候,往往鞋子都擦湿了,上面都是泥。要是带孩子去拜年,很多家都拉上架子车,上面放着一床棉被,孩子就坐在车上的被窝里,不过只要到第二天的早晨才能回来,我下午化了冻车子很难拉的动。
记得有一年是个大晴天,地上也没有泥,我去二姨家拜年,二姨家比较远,骑着我们家那辆二八的自行车。偏偏哪天顶风而行,我用力的蹬着自行车,依然行进缓慢。将近中午的时候,我终于赶到了二姨家,手脸通红,又冷又饿。二姨赶紧拿来柴火点着,让我先烤烤火。那时候取暖最好的方法就是点把火,对着火堆来取暖。
一晃这些年过去了,现在家家户户都是楼房,你的胡同也都是水泥路面。村与村之间的小路也全是水泥路面,坐在车上,四面八方一看,们看不出是哪个村庄,因为基本一样,路是一样的,楼房也是一样的。生活富裕了,谁也不会再去计较是否给孩子发压岁钱,是否去他家拿的东西少了……出门拜年很少有步行的,电动车,电动三轮车,最多的还是汽车。本地车牌号,外地车牌号,一辆接一辆,每个村子都停了不少车。带东西就更方便了,个村子都有一两家超市,随时可以购买,别的东西一点不低于城市的大超市。
衣、食、住、行,流露的是细节,彰显的是变化;柴、米、油、盐,家家都富足,户户皆优化。
这,就是我们的新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