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因为这个方式不太好,这种大课我站在上面,如果能座谈我们就好了。大家都可以理解这个。比如说因果关系,你们学哪一门课上也会碰到这个,学马列,马列好像在三大规律,什么五对范畴里面,其中有一对范畴就是因果。里面讲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果多因,内因外因,讲了一大堆形而上学的语言,科学中因果关系是它的主要的基础之一,你要研究科学不讲因果,你还研究什么呢。
不管研究数理化,天地生,说这人不讲因果,除了爱因斯坦,咱们大多数人都在老老实实地从因果来讲这个东西,所以,因果关系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各门学科当中是一个普遍性的概念。 比如说有的最简单的定义,什么是因果关系?
就是不同对象之间的引起,或者是同一对象不同时间段的这种相互联系关系。
最简单的定义,比如说我看到你,你有所反应,这就是个因果,我经常在校园里面看到很多同学,看得我直不噔噔就走过去了。我有时候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万一他没看见,我还挺便别扭。我以前说过有的同学可能是高度近视,为了好看不戴眼镜,它基本上在校园里面是视而不见,但是对他就不起作用了,因果关系就是相互作用关系。
当然这是最简单,还有一种就是我们说同一主体,比如我今天站在这,我明天可能我在家呆着,今天我跟明天的我之间,它构成一个因果关系。如果说我今天我发狠了,我从楼上不走楼梯直接下去了,明天我就没了,有人说同一对象哪有因果关系,这就是因果关系,但是这些讨论其实古今中外讨论得非常复杂。
熊十力的哲学从佛教哲学体系里面来,从旧唯识学里面的根基,我刚才说过就是四缘论,对于四种因果的分析,这四种因果在佛学里面算是一个总结性。
它是在原始佛教十二缘生论和大乘空宗缘起性空论,的基础上的一个总结,他总结出来叫四缘论,四缘我们后面会详细的谈一谈。四缘是从原始佛教的12缘生论,原始佛教释迦摩尼讨论人生的解脱论,它是一种主体性的哲学。
人为什么会有老死的这种烦恼?最后推到最后,发现我们一切苦恼的根源在哪?
在我们有识,又有分别能力,天生傻子,他就没有这么多苦恼了,当然这是文人的牢骚话,苏轼写过一首诗就叫“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说是我们一切痛苦,是从识字开始,不识字的人看红楼梦他不会伤心,只有我们这些有情人,看了伤心的一塌糊涂,我给自己找罪受吗?
释迦牟尼说,我们的忧患是从我们意识的现体叫行,行从无名来。过去对无名不做解释。我现在有个想法就是,无名大概就是阿赖耶识。所以,你说什么是无名呢?
就是一团纠结。从哪来不知道,要知道的好了。知道我们就把它解开了,解不开就太纠结了。 而且年龄越大,纠结越多。12因缘论到大乘空宗是换了一种思路,我始终觉得大乘有宗是释迦牟尼的正传。大乘有宗是从小乘的上部分划出来的。大乘空宗是从小乘的,就是那种大众部。
有宗的理论是接着上缘生论讲,但是又包容的大乘空宗讲的缘起性空,空宗的解释,在中国化佛教里面是最盛行的话语,我们平常一讲因果关系论,就想到空宗的因果关系,不会去想12缘生论,和唯识,因为12缘生论和唯识有一个什么区别?
是就着主体性来讲因果。这有一个纠结。空宗的好办,直接明了,空宗讲四空,极微空、刹那空、假名空、缘起空。
缘起空就是,一切存在都是相互作用的存在,没有离开因缘关系的存在。那么,这些存在最终归结为空,为什么?
因为它没有自主性,所以,讲缘起性空。
但是唯识学的四缘,他把缘分分为这么四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四缘里面分出来一个叫因缘。
这一种区分。这是唯识和空宗不太讲,空宗讲缘起性空的时候,把这四种缘基本上做一个平面的看待。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因为普遍联系,所以,没有独立的自性,所以,都是空。
比如我刚才讲认识关系要这么样讨论一个东西,那么,唯识学讲四缘论的时候,他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他就把这个四种缘分成两类,有三种用,一个字就是缘,是一种一般的相互作用,因是决定性的那种作用。
我简单的说一下以后,我就过渡到我这,我从因果关系的视域来看,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我列了这么四种层层分类,你们看一下,今天有些问题,可能今天这个课解决不了,因为我下周给讲熊十力的体用论的时候,我专门来回顾一下,我们关于本体这个问题的一些说法是如何提出的。那样的话就好一点,今天我只是下结论,大家看。
我们讲因果关系,那么,最普遍的因果关系,最不纠结的是什么?
讲的是普遍必然性。它的最普遍的就是相互作用。要用这个来看的话,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不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你们学马列他也会这样说,一切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存在。只有有条件的存在是无条件的,说了一句漂亮的辩证的话,这就是相互作用。
但是相互作用是最低级的因果。最低级的因果,如果我们分类的话是最低级的因果,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说是相互作用。哲学讨论那种有决定性关系的因果作用,把这个叫内因。
种子发芽开花结果,这个例子好像黑格尔的哲学史里面也用过这个例子。佛教唯识学也是用这个例子,我现在用这个例子来跟大家讲因果关系,尤其在把唯识学讲的因果关系,包括熊十力后来讲都放在这个例子里面来说。
大家看我们说一颗种子,我不再写任何一种具体的种子,是松树的种子,小草的种子咱不管,比如一个种子它要发芽,如果一颗种子变成了一颗芽,这颗种子和芽之间肯定是有因果关系的。而且这种因果关系是内因,逻辑学上把这个叫必要条件。
比如在发芽的时候,你需要阳光,你需要水,你需要空气,这有无数这些条件,就叫缘,而种子本身叫作因。
因是这颗种子。我们看到一个小树发芽了,这颗种子肯定是这和小树芽的必要条件逻辑非常必要条件。这颗种子变成芽,可能空气少一点,好像不是决定性的。阳光没有似乎也可以,但是没有种子,那肯定绝对不行,别的条件差一点,好像还说得过去,没有种子就绝对不行。所以,种子就变成这颗芽的决定关系,同样你和芽要开花,当然又是一大堆的缘,数不清的缘开花的结果。我们说这颗种子是结果的决定性。
你们学马列的时候,讲这一段的时候,如果大家认真上课的时候,你会知道经常会引用恩格斯说的一段话,“一颗种子种下去,收了一万颗种子,回头这一万颗种子”,接着这来说明这个类型论。
在某种程度上唯识学讲的阿赖耶识的种子也是这样子的。那么,阿赖耶识显现为种子,种子显现为念头,念头在见分相分,在受到熏陶以后又形成新的种子,种子在爆发,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关系。
这个决定性关系里面,以前我也挺相信还有内因外因。最近我想出一个办法,就是把因和缘之间的区别给消解掉。你认为那种子当然是树芽花,这颗果子的内因,它跟其他的能在一个档次上吗?
过去我们讲类型论,你要把它消解掉,你怎么消解?如果你学现在的教材,有些教材上也提出反对这种内因论,或者叫决定论,用概率论来取消它,用真理用概率真理来讲这个东西。 如果说从唯识学的观点,我能不能破它,我想出一条,我们过去老想着种子是发芽开花结果必然的,那么,你种子从哪来?
你会说前面有果子,前面有花,前面还有种子,好像今天就干上了,就少不了它了,这是你静态思维。如果你按现象,所以,我接着给你分析。10万年前,他就没有果子,它可能什么苞子类了,什么海草类呢,最后还不知道什么有机的分子,最后是无机的分子,你到哪去找那颗种子去?
一切都是缘起。过去我们就说种子,好像这种子我少不了了,就像小学老师一举例子就是小明怎么样,有一次我实在受不了,你能不能改成小亮,正好是那种子,种子就不能破了,再往前推种子变成海草了,你找什么种子你再找最后它变成无机物了,你到哪去找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