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学唯识学讲我成佛,顿悟靠靠学习靠老师的教导,始终把作为第一位,就是本心本性的显现,最终在熊十力看来是他的自明自性。功夫也不过是起的一个助援的作用,但是这个助缘作用也极其重要,你千万不要反了,这个就叫功夫,这个功夫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功夫是双向,俱分进化,它有可能不但没有变好,回归本体,他可能进一步的比如说有的人思考,他想了一想以后他干得更糟了,有的人想了一想可能是往上走了。
所以,这个功夫跟要向善的那方面去做,所以,这才他的哲学里面有性习之辨和净习养成,我们简化到最后,佛教老说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实际上是在这个功夫能上讲的。因为它不像知识是一个正面增加的,涵养功夫它可能是一个双向分化的,就向我们学知识学文化,可能有的人学多了可以做好事,更有利,那么,有的人学做可能做坏事更有利,那就糟糕了。
同样这个功夫也要把它向尽心养成的方面去做,有一天我们通过修养我们见到体,那么,我们的生命意义也就得到完整的呈现,我们的量智也就得到了纯化,到那个时候知识就不是知识了,是纯粹知识了,如果我们涵养功夫做好了,我们性智得到提升,我们良知得到呈现,那个时候我们做所有的事业就不是向量智,原来那样在现象世界打滚了。
如果现在来上课就是上课,我现在下课就是下课,但是如果我涵养功夫到做成了,我上课不是上课了,上课是替天行道,下课也不是下课了,下课是良知呈现,这也就是宋明道学家就,要讲这套功夫跟现代认识那能够接的地方。
现在认识不讨论这个地方,只讨论显现什么运用,而古典哲学需要给它奠基,这一块也可能对现代认识论有点价值,当然我们有的同学说我从来没这么想过,但如果你看到现代科学所带来的对现代社会的冲击,对自然界的那样一种冲击,我们就会觉得从性智上下功夫,对于人的这种全面的这种成就,对于我们生活的一种共存共荣也还是有价值的。
首先欢迎大家来听我这个课,我今天给大家讲熊十力哲学的第二部分内容,题目讲唯识,副标题是从因果到体用的存在的模式转换。
熊十力的哲学是新唯识论,可能有的同学说新唯识论,那对应的就是传统的唯识学,传统的唯识学是一个什么样的体系?熊十力的新唯识论有什么变化? 他为什么非要再写一个新唯识论?
这是我们想跟大家讨论的问题。熊十力是如何实现这种理论体系上的变革。我们第一堂课的时候,是讲他的认识论上的一种态度。那么,这堂课就是涉及到一个我们具体的理论体系是如何变革的,在哪个问题上变革,是如何实现转化的?
这是现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个特色,就是所有的哲学家,他都是在传统四缘的基础上来讨论问题,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那么,讨论这个问题,我准备从五部分跟大家讨论,先让大家过一下,看看大概会讨论哪些问题,心里面有个数。
第一个是一个前提,我用一个比较简洁的方式跟大家介绍一下,旧唯识学这个“旧”是相对于熊十力的新唯识论而言。这个旧唯识学的世界观是一个什么样子?他们如何讨论心物关系,如何讨论心理现象?
旧唯识学的典籍非常复杂,光是玄奘翻译编辑的那本成唯识论,大家读起来就非常费劲。我做一个最简洁的概括,就说唯识学怎么看这个世界,怎么看心理现象,怎么看人生的解脱?
这给我们讲新唯识论能奠定一个基础,要不然没办法谈。旧唯识学讲什么到底是个意思,大家看看他讲的有没有道理。如果说他讲得很有道理,熊十力为什么还要谈他的东西。这是第一部分我准备做这个问题的讨论。
那么,第二部分我从唯识学的理论框架里面,把它一个关于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的讨论单独抠出来,来讲因果关系。
就是佛教是以因果为第一要义,它有的是用缘起这个概念。那么,他讲的这种因果关系或者叫缘起论,缘生论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在他的体系里面也有变化,比如原始佛教大乘空宗,和唯识学讲因果讲缘起有一点变化,那么,这种变化在他体系内部有一点什么样的实质性意义?
尤其是唯识学作为他的基础的四缘,就是谈四种因果关系到底是什么意思?熊十力为什么对这四种因果关系论特别不满?因为唯识学的基础是或者说讲到最后的动力源是在四缘。熊十力对不满,它借鉴儒家的体用关系来批评因果关系,我顺便给大家讲,从因果关系的视野看本体现象的关系,我们哲学老讨论终极存在,老讨论第一因的本源,那么,本源和现象之间一般来说大概是一种什么关系?从因果关系的视野来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如果这个问题大家能够体会,那么,熊十力讲体用的那意思就出来了。
因为从佛教的因果关系它会有很多种,我是做一个综合性的判断,这个是一二两部分,是讨论这个问题的一个前提,讨论熊十力新唯识论。在唯识部分的变革的前提,就是关于佛教唯识学的基础理论,和关于因果关系和体用关系的基本意思。
那么,第三部分我就开始讲熊十力的变革。
他首先的变革来源于还不是直接讲他如何变,而且他为什么要变呢,是从它的问题意识开始。熊十力喜欢唯识学,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整个20世纪初期唯识学是非常流行,因为它有严密的推理,有严密的逻辑,还有一对心理现象,非常细致的分析,大家觉得非常好。
可是熊十力最后不喜欢这个,这跟他所处的个人的生存境遇,和他所处的时代的这种民族国家的这种复兴的,这些问题也是紧密相关的。比如他年轻的时候他讨论他喜欢唯识学,他把它当信仰,可是在后来的思考过程当中,他一步一步的从这里面退出来,觉得不能接受,这跟他现实的生命的境遇,和他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有直接关系的,就是他为什么要退出唯识学?为什么不喜欢四缘的那种现象决定呢?
那么,第四部分是我们今天的一个核心,就是熊十力在问题意识上提出了。
那么,在结构理论结构上怎么变?那么,他就重新解释唯识学的四缘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把唯识学的因缘论,从现象因果转变到传统儒学的那种体用不二的那种思维模式。这是因果关系论的一个因缘的变革,其他比如说等无间缘和增上缘的解释,跟唯识学的差别不是太大。所缘缘的解释跟旧唯识学里面走出来,就是他的创新点也不在这,创新点在因缘论的解释。
但是他对佛教唯识学关于所缘缘的讨论,所带来的那些问题意识抓的很紧,我推测是从所缘缘导致的因缘的变革,所以,所缘缘也很重要。
最后一部分内容就是唯识学四缘论这种新的诠释的理论意义。
自从熊十力对四缘,尤其是因缘做了一个变革以后,旧唯识学已经完全不能够容纳他的想法了。他必然要写新唯识学,所以,他的书叫《新唯识论》,新唯识论写了十年。十年以后他出了一本书叫文言文本的《新唯识论》,奠定自己思想的基础。后来几十年他还修改,但是基本思路没有大的变化。那么,这个《新唯识论》的基点就在关于四缘的解释上。
所以,到下一周我就跟大家讲,他这种转变结束以后,它以这个为基础去讲了一套玄学。儒家体用论的玄学从体用不二,一直到成悟明心的那一套新儒学体系。大家读完前面这两周的内容,再去看他后面的,就知道他为什么那么,讲。那一套内容跟旧唯识学的关系已经不大了,基本上是儒家体用的那一种发挥,借用了旧唯识学的一些材料。
所以,我们今天的内容是关于熊十力哲学的一个最核心的部分。
我现在就开始从第一部分跟大家细致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我们讨论现当代中国哲学一个最大的难点,就是你必须懂传统哲学和熟悉儒家的道家的佛教的,我是假设你已经很熟的基础上了,我在这个地方只是普及一下,顺便再重说一下,避免大家因为有说我学中哲史的时候,可能这块忘了,我们再提醒一下。
就是说你必须对传统很熟,对现当代中包括对西方哲学你有一定的基础,因为你要学一个人,你的智力水平必须和他在一个层次。不然的话你就永远是学生,他说什么就是什么。你如果思考跟他一样的问题,你可以跟他对话,其实这些哲学家提这些理论体系,你看着很繁复,但是一旦想到他想的那个问题,你深受深有同感的时候就好解决了,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