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打扫卫生。
如果,人的出生像游戏里的人物设置,都有“初始技能”这一说的话,那“整理”这个技能,我一定是0分出场。除了英语,在我三十多年的人生中,最让我感到挫败的就是“打扫卫生”这件事了。
在一个三天的小长假,站在客厅里,手拿抹布的我,再一次“怀疑人生”。
摸了摸桌子,并没有灰,地上也没有污渍。
但是,房子就是乱,犹如“台风过境”般的乱!
环视四周,到处都能看到我的漫画书,教材,记了一半的笔记本,沙发上,飘窗上堆满了穿过一次或几次的衣服,厨房里没有堆积未洗刷的碗筷,但台面上布满了调料瓶和锅碗瓢盆……
作为一位独自生活多年的单身人士,我似乎第一次在思考关于“打扫卫生”这件事,我到底不擅长在哪里。
在屋里如同无头苍蝇般转了两圈,感觉真的是“老虎吃天,无从下手”啊。
如果按照平时的打扫方式,擦了桌椅,摆了东西,用不了几天又会变的一团乱。
这次,趁着有大把的时间,我决定一定要理清个头绪来。
怎么开始呢?
我对自己说,“现在,你就是求助者,你的问题是:“如何让我的房子保持干净整齐。””
“乱”这个字,有没有次序、混淆、任意随便的意思,屋子看起来乱,那肯定是在次序上出了问题。
我在屋里来回地走,衣服、数据、乱七八糟的小东西满眼都是。我停下来,站住,想象自己要如何在这个屋子里生活:走过茶几,想象我希望如果在这里喝茶,和人聊天,经过厨房,想象如何在这里和锅碗瓢盆打交道……脑海里的想象越来越清晰,未来的蓝图便出现了。
动手前,我看了一本叫《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的书,书里有几个观点对我的现状特别“对症”:
1.一定要先把不要的东西丢掉,再开始收纳整理。
2.不要按场所归纳物品,按物品类别归纳。
3.马上开始,不要犹豫。
我从卧室的衣柜开始了“打扫之旅”。
将屋里所有房间的衣服都堆在卧室的床上,结果,惊奇地发现那张大双人床根本就堆不下!最后,从飘窗、床头柜,到我临时拉过来,铺在地上的瑜伽垫上,全都堆满了高高的衣物。我第一次发现,我居然有这么多衣服!!
怎么会呢?人家每到换季就没衣服穿啊!怎么会有这么多存货?我大概数了一下,光毛衫就有二十多件!这里有学生时代姐姐给的,工作后自己买的,老妈手织的,朋友送的……各种毛料,各种厚度。打眼看过去,别说四季了,再过个三五年,都不用再买新衣服了!
女人怎么可能不买新衣服!这是在剥夺我的生活乐趣吗?
鼓起勇气,逐一进行整理,以“我是不是还会穿它”为条件,筛选一轮。效果很好,淘汰了一半。
仔细看看,还是多。很多留下的衣物不是“我还会穿”,而是我“舍不得丢”。
比如,有一件现在看来款式比较幼稚的大衣,那是我拿到薪水后,给自己买的第一件“大件”。提着衣服,我都能想起当年在店里试穿时,空气清新剂的味道。这不仅是衣服,还是纪念品。而且买来就很爱惜,没穿过几次,料子一点没起毛,颜色也仍然鲜艳。我把它塞进衣柜又取出来,如此两次,下不去手。
我只好停下来,看着这件衣服自问自答。
“你为什么舍不得?”
“它好好的,还能穿。”
“那你还会穿它吗?”
“不会。”
“你要把它当成纪念品放在衣柜里,几十年后传给你的女儿?孙女吗?”
“当然不会!”
“如果你是这件衣服,你愿意当个“不会被用的东西”吗?”
“不愿意。”
“将它放在柜子里,也不再去穿,最后的结局呢?”
“被当垃圾丢掉。”
“那还有解决方式吗?”
“送给有需要的人,让它继续被使用。”
我也终于将咨询用的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用在了我自己的打扫中。最终,这件外套被我放进了“送人”的袋子里。
其实,我们觉得家里东西多,是因为很多东西都像我这件大衣一样,承载了太多记忆。但是,对于一件物品来说,特别是实用的物品,它首先的作用是“用”,一件永远不会被使用的东西,和一个打进冷宫,永不见天日的妃子有什么差别呢?活死人墓啊!想想都很凄惨呢!
那些我们当时往往舍不得的东西,日后找到了,仍然是要丢的。
比如,我居然翻到了一包小学时代“时髦”的果味橡皮!那时候,这可是非常精致的文具啊!我依稀记得自己和同学以物易物,我用小熊橡皮换你一个草莓橡皮。可现在呢?胶化成一团,窝在一起,我费了老大的劲,才辨别出来这是什么玩意儿!这对这些橡皮来说,它们真过了太悲催的一生啊!
家里所有的衣服都一件件让我用上的方式进行了分类、处理。光这一项,3天过去了。整个假期有人找我玩,我都在说,没空,我在整理房间。趁着你还有激情,那就赶快把要丢的丢掉,要送人的送掉。
在处理完这些衣服后,我根据衣柜的尺寸,在网上订购了一些收纳盒,防尘袋。将衣物分门别类,归纳好。
以前打扫卫生,整理好的衣柜是维持不了几周的,而这次,已经过了几个月了,衣柜仍然是整齐的。进门除了沙发上偶尔会有我当天穿的外套,其他衣物都在它所在的位置里。
这给我了一个启示,如果东西放在对的地方,那么,维持它的整齐就很容易了。
后面,我按:
先集中查看——确定去留——丢东西——收纳整理——固定地方。
这种方式处理家里所有的东西,效果非常的显著。
现在下班进门,客厅敞亮,桌子上常年堆积的教材、资料都老老实实进了书柜。每次用完的东西,都会放回原处,物品们好像也有了一个“家”,它出现在其他地方就是个“流浪儿”,一旦形成这样的想法,就会觉得,整理这么容易啊!
“整理这么容易啊!”这句话,其实是掺水的。
这一次的打扫,陆陆续续进行了一个多月,比我新年大扫除的时间都久。一部分原因是我要给不需要的东西找到一个好归宿,而最大的原因是,决定物品“如何断舍离”。
在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一书中,曾说,有三种人丢不了东西:逃避现实的人,执着于过去时光的人,对未来充满忧虑的人。
01逃避现实的人
逃避现实的人,可能不愿意回家。就像曾经的我,我总觉得外面已经够忙了,回家还要继续工作打扫,那还不如不回去呢。如果不呆在家里,面对,“屋里很乱,需要收拾这件事”,那么,就会一直生活在这乱七八糟的环境里,时间久了,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所以,有问题别给自己找借口,先面对它,解决了再说。解决不了,那是另外一说。
02执着过去的人
我们身边不乏存在那些执着于过去的人,比如,我以前从来不去动我妈屋里的东西。对她来说,所有的东西都有用,没用的东西就有回忆。这是她生命的见证。你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的老人呢?宁愿把自己屋子塞得像一个仓库,也不愿意做些许改变。如果真有,让新的东西流入他们的生活,这才是对症的方式。
03对未来充满忧虑的人
近几年有一个词,叫“海囤族”,这是那些大量囤积日用品的人对自己的嘲讽。“总觉得东西会涨价,能多买的时候就多囤一些。”
我曾有一段时间也海囤过,后来发现,我买的抽纸用了3年都没用完,洗衣液用的时候都已经过期了,这时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我们海囤,是对未来不确定的焦虑,这会让自己活在某种恐惧丧失的想象中。可是,东西是有保质期的呀!你难道要一直用那些快过期、过期、过时的东西吗?而且人的喜好是会变的,如果你囤了几十块玫瑰香味的香皂,最后又开始喜好薰衣草味,这些玫瑰香皂不就成了新的负担了么?
活在当下的意思是,我们既不抓住已经过去的东西念念不忘,也不为还没到来的烦恼焦虑不安。
面对一个犹豫是否要留下的东西,如果考虑“这个东西还能不能用?”这件物品大约就会一直呆在冷宫里,直到老死化尘了。但是,如果主体从物转到了人,考虑“这件东西,我要用吗?对我是必须的吗?”决定取舍就变得很容易。
有时候发现丢掉的东西还要用,那就告诉自己,用的时候再去买吧!然后,继续断舍离。渐渐的,这种误判的情况就少了,其实,这也训练了自己的决断力。
当你能经过考虑,决定一个小东西的去留,在遇到人生大事时,也会有自己的判断。
整理具有治愈的作用。
先说我自己,通过这一大通节庆般的整理,屋子整齐干净了,心情就好。每次要用什么都能很快地找到,省去了因为找东西找不到产生的挫败感。以前下班,想到要面对一屋子乱七八糟就觉得好烦,偶尔还想着如何逃离好过得轻松些,现在则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对于回家,也不排斥了呢~整齐干净的屋子也可以带朋友来家里做客,而不觉得有什么“羞耻”不可见人的,在社交方面,也对自己有了很大的助力。
这样看来,这一个月的整理真的是收获颇丰。
其实,打扫这件事,我们在咨询中也会使用到。
有些抑郁倾向很明显的咨客,常常也生活在一团混乱的环境里。咨询师会要求他,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
你以为这很容易吗?不,对于中重度抑郁来说,整理一张桌子都需要做很久心理建设,提起巨大勇气。打扫会带来控制感和成就感,这是觉得生活无力的人最缺少的东西。
今天,如果你有空,如果你也觉得缺点什么,那就站起来,看看四周,把屋子整理整理。最后,祝你有个好心情~
小福利
参考资料: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日]近藤麻理惠
《断舍离》[日]山下英子
《思维改变生活》[澳]埃德尔曼
《心理治疗(一)》等
个人公众号【貘谈闲话】ID:motalk818
聊心理,聊影视,聊绘画,聊菜谱,聊各种有聊之事~
欢迎各种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