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01909
作者:三毛
选书原因:送了一本严歌苓的《霜降》给朋友,他回赠我一本《你是我不及的梦》。
文章大意:26篇三毛的文章汇集成一本书,最后一篇是《你是我不及的梦》,书名是以此而拟的吧。
透过一篇篇文章,可以窥见三毛的思想,她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对待这世界的方式。说实话,没有看过三毛的撒哈拉沙漠历险记,也没有看过她其它的作品,只是断断续续从其他人那里听到过她,更多的是她和荷西的爱情故事。三毛和荷西,这是两个不可以分开来谈的两个名字。他们两个人缺了谁,生命都是不太完整的,即使他们也只是一起走了人生的一段。
如果,一开始就说喜欢她,喜欢她的流浪文学,那我肯定是跟风了,因为,我不了解她。通过这26篇三毛的作品,我才真正的开始了解她,明白她的真性情,明白她对台湾的爱,对朋友的真挚友谊,对这个世界美好事物的留恋。而她和荷西的爱情,是她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但不是全部。
虽然,她离我很远,不管是时间还是空间,都遥不可及,但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却让我好似近在眼前,她是一个可以感知的人。从她身上,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影子。
对待朋友:形式上佛系,内心充满感情
三毛的性格,应该是很喜欢交朋友的,特别是那种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让她佩服的那些人。她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也得到别人的欣赏,然后成为朋友。那么成为朋友以后呢?是”如胶似漆“,粘得不行吗?不,不是!
她和朋友之间很少拘泥于那种见面的形式,而是彼此相互留意,暗地里默默关心,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就像她写的:朋友之间,三五年见一回就很够了。十年也可以,一辈子不见,也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总之不能先去约,双方慎重其事地预先订时间,再订地点,然后牢牢记住不可失约的那种事情,只有在婚礼中的新郎是必要的,其它无大事的实在不必。
虽然不见面,但是她能看到朋友的闪光点,也能发现对方的不足。彼此维系友谊的方式也是以”作品交流“为主。比如,她写画家林复南。虽然林复南画画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但是除了画画,也就只有画画了,这样的人生活中也是有点无趣的。三毛就能看到他对画画的痴迷,对画画的热爱,以及追求理想的奋不顾身,虽然觉得他傻,但还是支持他。
而他呢?会把自己的画寄到远在沙哈拉的三毛,一同欣赏探讨自己的自己的作品。而三毛在发现对方的画作,有退步或者觉得不太好的时候,也会直接指出。这样的友谊,不也是很好吗?
还有她写自己和干爸爸从认识到相处。第一次见面,就被喜欢的作家认作干女儿,后面也得到诸多关照。但是,他们一生也没见过几次面,但是彼此关心,或者,他对她的关心更多。而她因为不想麻烦他,拒绝了很多的关心和好意。后面,只留下悔恨。
这不就是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吗?虽然和朋友相隔甚远,但彼此的心还是在一起的。偶尔在朋友圈看个动态,点下赞,评论一下,貌似感情也就那样。但真的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发个消息,打个电话,手机那头的人一直没变。
对待爱情:勇于追寻,失去了也心怀感激
在读书的时候,家里大人是不喜欢自己小孩谈恋爱的,但是学生时代的我们,爱情萌芽的刚好的时候,如何去抵挡这诱惑呢?
三毛这样写道:恋爱嘛,那也是自自然然,花,到了时候与季节,必然是要开的,没有任何理由躲开这自然的现象。
缺乏爱情的寂寞,是一种潜伏的恐慌,在那种年龄里,如果没有爱情,就是考试得了一百分,也会觉得生命交了白卷,再说,我的学期总平均分只有八十五分。
读来有些好笑,又不得不赞同。爱情和很多的事情貌似是冲突的:学生时代,和学习是冲突的,谈恋爱好像成绩就会变差;少年时代,和工作是冲突的,谈恋爱好像影响工作赚钱。而这两个时代,是我们对爱情最具幻想的时代。其实,也不一定是如此。
她是这样写自己的初恋的:随着时日的相处,恋爱并不是小说中形容的空洞和不真实,许多观念的改变、生活的日渐踏实、对文学热烈的爱、对生命的尊重、未来的信心、自我肯定、自我期许......都来自于这一份爱情中由于对方高于我太多的思想而给予的潜移默化。
即使后面他们分手了,她也不认为是一种遗憾。关于爱情,只要彼此真真诚诚付出过,感受过,就好了。
而这一段感情,成为了她往后的自己一个基石。
所以,爱情本身是没有错的,在年少时追寻爱情也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但是要抱有一种可能不会成功的心态。不成功,两人最后没有在一起,也不一定是不爱了,或者说曾经的爱都不算爱,只是这个阶段,你们没法走下去了而已。保留那份曾经的美好,一直走下去。这才是恋爱的意义。
一段文字,或多或少,或分析或分享,愿与你共赏。写有温度的文字,成为温暖的人,我是姣是姣,期待你的喜欢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