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痛治疗中,我们最初发现的3例带状疱疹患者均有岔气、落枕等脊柱损伤史。其疼痛和压痛在脊 柱的部位与带状疱疹相对应的脊神经穿出部位相一致。后来又发现2例先期以脊柱损伤治疗的患者,竟在与其当初治疗部位相对应的脊神经支配区域发生了带状疱疹,胸胁部多见,尤其是一例胸背部患者,其胁间等处带状疱疹印象令人深刻。
【病因病理】
带状疱疹是嗜神经病毒经呼吸道入血感染脊髓前根、后根和交感神经并沿这些神经的走行 发生疱丘疹样皮肤损害,并呈单侧性带状分布。嗜神经病毒感染的椎旁组织属脊神经后支支配,出现继发性疼痛和压痛其一嗜神经病毒系经呼吸道进入血循环致全身感染,带状疱疹的分布却不体现全身感 染的普遍多发性和双侧对称性的特征,而是顽固的体现出创伤性疾病的个别局限性和单侧的不对称性。其 二,嗜神经病毒仅限于侵犯椎旁一侧的个别神经,如仅1-2个肋间神经感染带状疱疹,而不同 时侵犯椎旁双侧的多数神经或椎旁以外的其它神经从而认为脊柱损伤是带状泡疹的重要成因之一,脊柱损伤首先必然涉及到椎间关节和椎间孔等 部位,使之疼痛、痉挛、绞索错位,结果必然会殃 及到临近椎旁的脊神经、交感神经等,使受 压、牵拉、充血、水肿等、为嗜神经病毒感染创造条件
件、此种损伤是嗜神经病毒易感椎旁神经 组织而发生带状泡疹的原因所在
[治疗]
中医治疗本病,当以手法治疗和中药治疗解毒止痛,消散疱疹,控制发展,避免后遗疼痛为治疗目标。中医治疗本病以清热、解毒、除湿为法。当内治与外治相结合,谨守疮家忌发汗之旨,若误用辛温发散,则病情迅速扩散加重。如发生广泛性疱
疹,或眼部、口腔疱疹时,为湿热火毒内盛的严重病例,应积极配合西医转移因子、激素等治疗。
一、常用手法
(一)以胸椎为例,胸背部肌筋的松解、舒筋,整复等治疗手法。
可缓解胸背部肌痉挛,促进局部血循环,改善胸脊柱力平衡,减轻或缓解
1.端坐膝顶法之一 患者端坐矮凳,双下肢自然屈曲,双上肢置于胸前。
医者坐于患者身后高凳上,双手自患者两肩外侧环抱患者上胸(双手交叉相
握置于患者胸骨上端)。嘱患者略后仰上身背靠医者右膝,头置于医者右肩。
医者上身略前俯,右膝顶住患椎棘突,在患者呼气末之际,医者双手用力往后
下方拉压的同时.右膝往前上方顶推。此时可闻关节复位响声,手法告毕。
(二)胸椎小关节复位手法
2. 端坐膝顶法之二 患者双手手指交叉握于颈项部。医者坐于其后,双
手自患者两腋下绕过握住患者两腕关节,右膝顶住患椎棘突。嘱患者低头或略
挺胸,医者在双手往后下拉压的同时,右膝往前上方顶。此法宜复位中、上段
胸椎错缝。
3.俯卧推按法 患者俯卧,两上肢置身旁,自然放松。医者站于患者左
侧,面向患者上身。嘱患者作深呼吸,在患者呼气末时,医者右手掌根用力往
前下方推按。此时可闻关节复位响声,手法告毕。此法宜复位中、下段胸椎。
4. 坐位旋转复位法(以胸下段棘突偏右为例) 患者端坐,两手手指交叉
于头后,两膝屈曲90°,助手固定患者左下肢。医者坐在患者身后另一椅子
上,右手从患者右腋下穿过,绕颈后搭在患者左肩,左手拇指按压病损胸椎棘
突右侧。嘱患者后伸20°~30°,右侧偏30°。医者在右手顺势往后上旋拉患者
的同时,左拇指往左前方推按患椎棘突。此时可闻关节复位响声,手法告毕。
此法宜复位中、下段胸椎错缝。
5. 端坐提肩拍打法(以右侧为例) 患者端坐矮凳上,挺胸,两上肢自然
下垂。医者立于患者右侧,右肘置于患者右腋下并用力往上提。嘱患者深吸气
后憋气。医者用左手掌根对准患者疼痛部位相应肋间的相邻上下两肋骨角处
(背部)拍打一掌,然后按揉局部数次,并自后向前沿相应上下两肋间隙松解、
二、一般治疗
病人应注意休息,多饮开水,多吃水果、蔬菜等清淡食物,忌油腻及辛辣燥热之品。注意保护疱疹局部,避免兼破,以预防感染。
三、对症治疗
主要找脊柱是否有阳性反应点与带状疱疹皮肤部位相对应,如有应进行手法复位来缓解神经性疼痛,可根据疼痛程度、部位,酌造下列止痛方法:
1. 针刺疗法:按病损部位取穴,各部均可配用阿是た。
2. 头颈部取列缺、合谷、动沟等穴,用泻法,留针 15
分钟。每日 1 次。
3. 胸胁腹部取期门、太冲、足三里、内关等穴,用泻法,留针 15 分钟。每日 1 次。
4. 上肢取曲池、合谷、支沟等穴,用泻法,留针 15 分
钟。每日 1 次。
5. 下肢取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用泻法,留
针 15 分钟。每日 1 次。
7.耳针取肝区、胆区或病损相应区域,用泻法,留针
15 分钟。每日 1 次。
8.芍药甘草汤加减:白芍 30g,甘草、全蝎、罂粟壳各
10g,枣仁 15g,延胡索 15g。水煎浓汁服,1 日服 3 次。
从、分证论治
(一)湿热郁滞证:为本病之轻证。本证多见于初起
一二日,以轻度发热或不发热,疱疹呈粟粒状水泡,基底红晕,灼热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为临床常见症状。 治宜清热除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栀子、当归各 10g,柴胡、黄芩、生地黄、泽
泻、木通各 15g,车前草 20g,甘草 12g,马齿苋 25g。水煎服1 日 1 剂。服至泡疹结痴无痛为止。
可配合应用外治法,用青黛 10 份,冰片 2 份,麻油适者,如水泡破溃或伴感染,用黄连软膏外敷。
量,调成棚状,涂于患处,每日 2-4 次,用于水疱未破溃 (二)湿热化火证:为本病之重证。本证多见于病己三、四日后,以发热中等,簇状水疱晶莹,肿胀达 20-
30cm 以上,甚至数处发红,水疱基底发生,病损局部灼热意:
副痛,舌质红,苔黄厚或腻,脉弦滑而数等为临床常见症状,治宜清热除湿解毒,用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化
龙胆草、栀子各 10g,柴胡、黄芩、生地黄各 15g,车前
草、甘草、板蓝根、菊花、金银花、紫花地丁、马齿苋、圣休
各 20g。1 日 1 剂,水煎服,至热退结痂为止。
可配合运用外治法,用青黛、黄柏各 50g,飞清石、煅
石膏各 60g,大黄 20g,研极细末,调麻油外敷,1 日 2-4次,用于水疱未破溃者。如水疱破溃或伴感染,用黄连软膏外敷。
(三)热毒入营证:为本病之极重证。其见证为高
热、烦躁、纳呆、剧痛、疱疹甚至 1 周或更长时间不消散,病损多处,(鲜)红或紫赤或有脓痂,肿甚,或见血疱、坏 死、尿黄,舌红、苔黄干,脉洪数为临床常见症状。治宜泻火解毒,清热凉血。方用五味消毒饮合马齿苋汤加减:
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各
20g,柴胡、黄芩、连翘、赤芍、牡丹皮、生地黄各 15g,板兰根、马齿苋、败酱草各 25g。水煎服,1 日 1 剂。同时给予
板兰根注射液 2ml 肌注,至热退,疱疹结痂。 可配合运用外治法,具体方药,用法与“湿热化火证”相同。
4. 阴血耗伤证:为本病后遗症。多见于病情缓解期
的老年患者,有的多年不愈。以疱疹消退或结痂干涸脱
落,其它症状也相继缓解,唯疼痛不止,或呈烧灼样痛,夜难安寐,舌紫暗,苔薄白,脉细或略弦为临床常见症状。 其基本病机为阴血亏损,脉络瘀阻。治宜养血柔肝,活血 通络。方用四物汤加减:
当归、百合、天冬、生地黄各 15g,白芍 20g,川芎、地 龙各 12g,制何首乌 25g,桃仁、红花、全蝎(水洗)、生甘草各 10g。
[加减法]
1. 局部烧灼样疼者,去川芎,加黄柏、银花藤等品。
2. 兼心悸短气者,加西洋参、五味子、麦冬等品。